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研究 > 西夏文化 >

武威亥母洞寺发现西夏千手千眼观音唐卡

发布时间:2019-01-02      
  唐卡,藏语音译,即卷轴画。它是藏族绘画的一种特殊形式,即藏传佛教绘画的一种,悬挂于寺庙和经堂内,以绢、布料等为画底,上涂各种颜料绘制而成。画面内容多为各种神佛,菩萨和历史佛教故事、天文图像等,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常用于宣传宗教教义和装饰寺庙建筑。
  西夏是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1038—1227年)在我国西部各兄弟民族以党项羌为首共同创建的国家。地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占有今甘肃大部分、宁夏全部、陕西西北部和青海、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方圆二万余里,长期与宋、辽,后来又和宋、金峙立,虽称臣于这些王朝,却始终能严拒外力,伸入其境内,保持实际的独立,且以武力强大,为宋、辽、金各国重视和畏惧。藏传佛教传入凉州,据史料记载始于西夏。党项族崇信佛教。德明“幼晓佛书”,元昊称帝又“晓浮图学”。西夏建国后,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信奉佛教,同时与吐蕃联系日益频繁,藏传佛教在凉州地区广泛流传。西夏还曾迎请朵陇藏区的著名藏传佛教喇嘛都松钦巴,并派弟子格西藏锁布携经像来凉州传布藏传佛教,同西夏建立密切关系。由于藏传佛教的传播,随之出现了藏传佛教卷轴绘画。
  1989年在武威市城南15公里的亥母洞寺发现了一批西夏、元、明时期的西夏文、藏文文籍和唐卡等珍贵文物。其中一幅唐卡绢底千手千眼观音像保存完整,为西夏时期佛教绘画艺术的珍品,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唐卡为红底黑粉金线描绘而成,长65厘米,宽47厘米,画面呈竖长方形,天头,地脚处饰以黑色丝织梯形边沿,地脚中心用五彩丝线绣织一棵葵花。上下边沿均有一层薄丝绸作为补垫。中央一尊千手千眼观音,立姿,背光,裸上身,下着长裙;左右两手合十举胸前,其余四十手,各持莲花、如来佛像、神镜、玉斧、宝剑等物品。观音双足肥厚细嫩,脚面粉白,脚底透红,赤裸平分立于莲花座上;脚腕饰环。观音四周各有佛像分布,在长裙博带空白处添绘佛八宝中的几样,上层为螺和宝伞,中层为莲花和盘长,下层为白盖和法轮。唐卡背面,有藏文27组,与正面佛像数量相同。
  千手千眼观音又叫千眼千臂观音,简称“千手观音”,是密宗六观音之一。《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经》说,观世音在过去“无量亿劫”即极其遥远的过去,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说“大悲心陀罗尼”即发誓要“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于是身上长出千手千眼。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都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表现。千手千眼观音造像多是两眼两手下,左右再各有二十手,手中各有一眼,共四十手四十眼,分别配上所谓二十五“有”(即三界中二十五种众生的生存环境),四十与二十五相乘,所得正好是千手千眼。为此,画中观音坐于莲花宝座上,头梳发结,身披袈裟,共有四十二只手。胸部的两只手合十,其余四十只手各持种种法器。用形象化的夸张手法,显示观音慈悲的无比广大。
  千手千眼观音唐卡发现于武威亥母洞寺。据史料记载,亥母洞是金刚亥母在人间应化的道场,唐武则天称帝时,公元697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诞生于金刚亥母洞附近的村庄里,这里便是佛教文化传播的圣地。西夏时藏传佛教极为盛行,元、明、清曾遭地震和人为的破坏,同时也进行维修重建,香火不断,特别是1927年凉州大地震,洞窟全被震塌,洞外建筑基本被毁,以后亥母洞寺逐渐被人们遗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当地信教群众取土挖洞建寺,发现一大批西夏文物。同时在一号洞窟发现小塔中心木轴上缠卷七幅唐卡,其中就有千手千眼观音唐卡。因洞窟坍塌年代久远,唐卡不同程度受到损坏,画面色彩大部分已脱落,观音面部也模糊不清。尽管如此,此画高超的绘画艺术,画面线条流畅,生动逼真的人物造型,是西夏佛教绘画艺术中的精品。很多专家看到后说,它可以和安西榆林窟西夏供养人壁画相媲美,反映了西夏精美的绘画技艺,为研究西夏绘画艺术、佛教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文/黎大祥)
 
上一篇: 碑刻之城——武威
下一篇:武威西夏碑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