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白与“凉州模式”
1986 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了《凉州石窟遗迹和 “凉州模式”》一文,正式提出了“凉州模式”。
他综合武威天梯山石窟第一窟、第四窟,酒泉、敦煌、吐鲁番所出的北凉石塔和肃南金塔寺、酒泉文殊山前山石窟等考古资料基础上,认为在新疆以东地区存在一种早期佛教造像模式。他用龟兹、于阗及长安佛教发展史来说明凉州模式于肃南、河西地区敦煌甚至吐鲁番等地出现的原因,由此把新疆以东、河西走廊上现存的早期佛教石窟造像艺术手法命名为 “凉州模式”。
1994 年,宿白亲临天梯山石窟实地考察,确认了天梯山石窟创立了“凉州模式”。“凉州模式”的提出,使得河西石窟早期石窟的样式特征更为突出,为研究“云冈模式”中文化因素的来源提供了典范,奠定了基础,为之后“平城模式”“龙门模式”等不同地区造像模式概念提供了先例。
可见,中原佛教石窟艺术的身上,处处都闪耀着凉州文化的光辉,处处都散发着凉州文化的热度。
专家简介:宿白,中国考古学泰斗,中国佛教考古的开创者,北大考古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他在历史考古研究方面底蕴深厚,著述颇丰。最能体现其考古研究成果和学术造诣的,当推《中国石窟寺研究》《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以及《中国历史考古论集》,著有《白沙宋墓》《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中国石窟寺研究》等。曾任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2016年7月,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授予其中国考古学会终身成就奖。2018年2月1日,宿白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96岁。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