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武威市城北金羊镇内,有一座高约8.5米,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米的长方形夯筑土台。此台因其上供奉道教神仙雷祖而得名“雷台”。武威市内保存较好的一处道教宫观——雷台观就坐落此。有关此观的始建年代今已不详,根据清乾隆三年所立《雷台观碑记》记载,至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年)因“冰雹伤禾、敕建重修”。顺治初年毁于战火,后由甘肃副总兵刘友元主持维修、重建。康熙初年又曾进一步扩建,使之成为清代河西一处较为重要的道教宫观 。
1927年,武威发生大地震,雷台观内建筑基本无存。后又于1933年再次重建。可惜文革期间观内神像及其部分建筑又遭人为破坏,致使道观日渐颓败。1981年以来,武威当地政府对这座蕴含着丰富道教文化内涵的古代宫观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固与维修,基本恢复了其明清古建筑的本来面貌。
重建后的雷台观主要建筑有雷祖殿、三星斗姆殿、风伯雨师殿以及东西配殿等。此道观面南而建,大部分建筑位于雷台之上。台前山门单檐歇山顶,“雷台观”三字跃然眼中。入山门,步三层三十三级台阶而上,即到达雷台台顶。台上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布局,依次为风伯雨师殿、雷祖殿、三星斗姆殿。过风伯雨师殿即为雷台观内主殿雷祖殿,殿前千年槐树苍然屹立,是雷台观历史的最好见证。
雷祖殿位于一高0.6米的平台之上,三登重带踏跺。其殿高悬武威现代书法家王维德所题“雷霆万钧”四个大字。该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仿明木结构歇山顶式建筑。大殿后有卷棚敞厅相连,飞檐斗拱,除檐端皆装饰鸱吻外,正脊还装饰有道教所常见之瑞兽狮子、子牙楼等 。大殿正中安放着彩塑雷祖神像,其面如赤金,黑须,额生三目,中间神目极具神异色彩。他右手持鞭,左手作掐诀状,身披铠甲,一派威严肃穆。令来此的游客不禁趋庭自肃,登堂加敬。
在自然崇拜中,由于滚滚巨雷如天神发怒,震撼寰宇,它伴随着霹雳闪电,有时夹着狂风暴雨,铺天盖地而来。炸雷响过,往往树木毁损。于是,古人尤为敬畏雷电,就认为有司雷之神。在道教所构筑的神仙谱系中,就有雷神一说,但其形象、来历却较为复杂。民间对于雷神最普遍的称呼应是雷公。有关雷公形象,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多有变化,后至明清时期,雷神的形象才逐渐统一。其形象在《集说诠真》中记载:“…状如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额长,足如鹰 ,而爪更厉,作左手执 ,右手持槌,作欲击状,自顶至傍,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称曰雷公江天君…”从中可知雷公最为突出者,是鸡嘴、猴脸。国内雷公庙较多,其雷公形象也基本与《集说诠真》中描述的雷公基本一致。但观武威雷台观内雷祖形象,却与民间所传雷神形象完全不同。究其源流,其为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商纣王的太师闻仲。闻太师为商朝三朝元老,其文武双全,擅长行军,为商朝最重要人物之一。后闻太师兵伐西岐,对阵姜尚,死于绝龙岭。姜子牙封神时将其封为雷部总神,又称九天应元普化天尊,率雷部二十四位天尊,专管兴云布雨,养育万物,护法天君等。据《封神演义》描写,说他“坐骑为墨麒麟,手执雌雄双鞭。头生三目,中间一目神通,白光数寸,可辨奸邪忠肝、人心黑白……”今观雷台观内雷祖形象,正是《封神演义》中所描写的闻太师形象。
以闻太师所封雷祖为雷台观主神,反映了道教作为多神教的宗教特点。这里还有一段传说。据乾隆年间《雷台观碑记》记载,明代天顺,武威当地冰雹连年,百姓苦不堪言。英宗下令重修雷台观以祈雷祖保佑。正在此时,闻太师部将辛环、邓仲二神下界,于观内题写符语,以镇冰雹。从此,武威当地再无冰雹之灾,人民安居乐业……当地百姓感激辛、邓二神功德,将雷祖闻太师及辛环、邓仲等其他雷部诸神一并供奉于此,常年祭拜,以求雷祖保佑,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正因如此,今天,在雷祖左右两侧内还可见到辛环、邓仲、章节、陶荣等其他雷部诸神神像,有关这四神,也见于《封神演义》,在《封神演义》第四十二回中,辛、邓、章、陶四人为闻仲在黄花岭所收四员大将,后姜子牙封神时,还将其封于雷祖手下。四神神态各异,以辛环塑像最具特点。其为蓝脸、鸡嘴,肩带双翅,手持锤凿,怒目圆睁,似有铲除世间一切恶人之意。辛环在封神之后,肉身成圣,成为什么神仙,却没有交代,查找道教神仙,也不见其具体踪影,但也有人说他是雷公,因为他与民间流传的锤钻雷公形象极为相似。
雷祖殿内最为绝妙之处在于雷祖背后火焰形背光。其上采用悬塑手法塑有雷部诸神。最中者为雷公。蓝脸、鸡嘴,面目狰狞。但见他手持锤钻,作击打状。雷公旁左侧为电母,其高举双镜,容貌端雅,与雷公形成鲜明对比。民间传说雷公与电母为夫妻,这应与自然现象中打雷与闪电密切相关有关,但也足见古人之想象力之丰富。电母旁长发垂髻,孩童打扮者为布云童子。雷公右侧为风婆,骑于一老虎之上,传说风婆以口袋装风,打开口袋,就会刮起大风。风婆旁所立黑须者为雨师,主管下雨。背光下部还塑有道教护法神六丁六甲,他们或老或少,或骑马、或行走。与雷部诸神以各种形态、姿势组成了一幅生动的道教诸神图,其间飞龙、祥云、奇花异草穿插点缀。从而也体现出了彩塑工匠们高超的彩塑技艺,使其极具地方文化色彩。
雷祖殿后为三星殿,有马玉浩所题“三星高照”四字。该殿是雷台中轴线上最高建筑,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式,面阔三间。此殿最早名三星斗姆殿,其楼上曾有北斗七星之母斗姆塑像,惜毁于文革期间,以后再未重塑。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武威人张澍曾于嘉庆十五年重阳节与友人登此楼,写下《与同游登雷台后楼》诗,诗中有“伏龙城外听秋风,百尺危楼宿霭空”句,就是形容此楼的高耸、巍峨。
民间有云:“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在老百姓心目中福禄寿三星执掌着人们的幸福、吉祥和长寿,因此“三星”信仰在中国民间的影响极为深远,也最为人们所熟知。三星殿正中为福星,禄星在右,寿星在左,较为引人注目的是寿星,但见其长头额高,双耳垂肩,胡子花白,笑逐颜开,手中拐杖曲折奇特,另一手中捧有仙桃,似乎在预祝来到此地的游人健康、长寿。雷台观除奉雷祖外,也因供奉福禄寿三星而深得当地善男信女所膜拜,中国古代元宵节中传统民俗活动“走百病”时至今日在这里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只是在武威当地此活动称作“游百病”。每年元宵节这天,当地民众都会来雷台观一游,除拜雷祖外,人们都会前往三星殿拜祭福禄寿,以求消灾祛病。因此,至元宵节当天,雷台观内人山人海,香火鼎盛,绝非当地一般庙宇可并论。
将道教宫、观建于高台之上,在中国有着及其悠久的历史。古建筑学家认为道教建筑就与上古时期作为原始崇拜用的“灵台”、“灵沼”之类建筑有一定的关联。古代先民们出于对神明的敬畏,筑土以为“高”,并在高台上举行宗教活动。将雷台观筑于高台之上,可能正是取自这种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1969年9月 ,武威当地农民在雷台观下挖防空洞时,在此观下发现了一座古代大型砖室墓,出土了包括后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在内的231件文物。雷台汉墓的发现,使这座经历了数百年风风雨雨的古代宫观又频添了一种独特的墓葬文化——毕竟在国内,墓葬与宗教建筑建于一处的恐怕只有雷台吧!
如今的雷台观,已是古城武威所保留的为数不多的道教活动场所。经近年来当地政府的规划,也成为武威一处重要的旅游景区。每至夏日,雷台西面湖水荡漾,翠柳低垂;台前椿树成荫,古杨苍劲;台上红墙碧瓦、殿宇巍峨,几处相互映衬,愈发显得雷台观之灵秀、古朴,也成为日益喧嚣的武威都市人所向往的少有的一片净土。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