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卷是唐代敦煌变文、俗讲、宋代说经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文娱活动,在甘肃省河西一带较流行,深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2006年,河西宝卷·武威卷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属民间文学类项目。
敦煌变文,在唐代,曾经是整个敦煌文书中有关说唱文学的总称,具体属于转变脚本。转变的转即啭,是唱的意思。转变就是说唱变文,是唐代脱胎于宗教宣传的俗讲活动之世俗化而形成的一种曲艺形式,其用以说唱的文学脚本亦即曲本叫做变文。它的文学体裁是散韵相间的,主要包括 :说唱佛教故事的经变文,如《太子成道变文》《八相变文》《破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丑女变文》等 ;说唱历史故事的变文,如《汉八年楚灭汉兴王陵变文》《李陵变文》《伍子胥变文》等 ;说唱民间故事的变文,如《王昭君变文》 《孟姜女变文》等 ;说唱当时现实题材故事的变文,如《张义潮变文》和《张淮深变文》 等总共十几部。
宝卷在河西的分布面很广,涉及二十多个县(市)。文化落后、交通闭塞的广大农村,是宝卷流行的主要场所。武威民间流传和保留的大量宝卷,据调查约有200种,听到名称的更多,大约有 300 种。武威宝卷的脚本大多是木刻板和手抄本,20 世纪80 年代初期也出现过一些油印本。内容基本上分为三类: 一是反映佛教题材的,如《观音宝卷》《目连三世宝卷》;二是根据神话、传说故事编写的,如《孟姜女宝卷》《白玉楼挂画宝卷》《韩湘子宝卷》;三是反映社会和日常生活的语言故事,如《鹦哥宝卷》《红灯宝卷》《老鼠宝卷》等。宝卷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切身的社会生活,衣食住行。有些寓言也是谴责忤逆、规劝孝道、隐恶扬善的。虽通俗,却寄托着人民群众的褒贬爱憎、喜怒哀乐,群众都把它当成为人处世、立言立德的标准来宣扬奉行。念卷的场合一般都在较为宽敞的大书房里,念卷人念卷前都要净手焚香,然后端坐在大炕上,摆上炕桌,炕桌上摆好卷本,然后开始念卷。念卷的主要方式是讲唱过程中的韵白结合,有说有唱,白话是念卷人为了叙述故事情节、交待事件发展、铺叙人物关系、时间地点而采用的一种表演手法,相当于戏曲中的道白,是讲或说的。而韵文则是为了寄寓善恶褒贬、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抒发爱憎情绪、烘托渲染气氛的,是吟或唱的。因其通俗易懂,施教于乐,它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百代流传,经久不衰,具有十分突出的艺术特色。
武威宝卷的演唱曲调亦较为丰富,在保持了一些原有曲调的同时,还不断吸纳凉州的民歌小调,使唱调更具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旺盛的生命力,更容易被群众接受和传唱。武威宝卷的韵词由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构成,活泼灵便,节奏富于变化,交替运用,便于叙情达意,交代故事。语言朴素生动,乡土气息十分浓厚。武威宝卷的语言特色,主要是大量地运用了本地的方言土语、俗谚俗语,使宝卷的语言显得更加生动鲜活、多姿多彩,地域和民间特色更为突出。诸如“黑风三姐性子怪,腰里缠着个风皮带,一挤一捏风出来……他二人商议着将衣送去,且免得冤屈鬼缠绕我们。有头官司容易办,无头尸首何处寻。面对面儿笑颜开,手拉手儿送出来。老鹦喂它们长大成人,翎毛干、翅膀硬、要去腾空”等词句,俗言俚语通俗易懂,群众自然十分喜爱。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武威宝卷种类繁多,卷帙浩瀚,民间流传的约有100 部。著名的武威宝卷如《鹦哥宝卷》《韩湘子宝卷》《二度梅宝卷》《岳山宝卷》《昭君宝卷》《唐王游地狱宝卷》《金龙宝卷》《红罗宝卷》《观音宝卷》《包公宝卷》《四姐宝卷》等。有寓言故事,有神仙传奇,有清官断案,有百姓遭难,有家道伦理,有皇室朝纲……动物人物,天上地下,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真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纵横交错,光怪陆离,风情民俗,人间百态,无不搜罗涉猎,囊括其中。这是武威宝卷具有广泛的人民性,植根于广大群众当中,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