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菊花盛开,又到一年重阳节。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九日与钟繇书》中曾明确提到了重阳节的日期,九月初九太阳和月亮两者并阳,《易经》中九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重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源自天象崇拜,活动以农神的祭祀为主。《吕氏春秋·季秋纪》中记载:“(季秋之月)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祖先,以谢天帝、祖先恩德,感恩并祈求来年的好收成。这种秋收祭祀活动是重阳节的原始形式。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祈福、拜神祭祖等都曾是古代重阳节的传统活动,而重阳节也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增添了许多传统民俗元素和文化内涵,特别是孝亲敬老已经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主题。民俗观念中,数字九被视具有长久的含义,“九九”亦是久久,因此重阳节更寄托了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这也是尊老元素在重阳节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
提到尊老敬老的话题,让人不禁想到武威磨咀子、旱滩坡墓葬遗址内多次发现的鸠杖,由木制成,高近200cm,杖首饰木鸠,鸠鸟形体弧圆丰满,双翼收拢作蹲伏姿,墨绘羽毛装饰。这些鸠杖是朝廷授予年老者的特殊荣誉,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古人认为“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授鸠杖于年老者,盼他们同鸠鸟般食免噎逆,同时,“鸠”音同“久”,有长久长寿之意,授杖也表达出一种希望老人饮食正常、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景。与鸠杖共同出土的还有诏书令册等简牍文献,反映出汉代朝廷采用颁布法律法规等措施保护老年人权益并为他们提供优待和照顾。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养老制度,是中华传统崇孝文化的具体表现。
“诗书立业,孝悌做人”,中国自古推行孝治天下,历史上有汉文帝为母亲尝医药,下有王祥卧冰求鲤。从古至今的尊老敬老传统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老爱亲代表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人伦孝悌的厚重意蕴,它强调了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体现了人们对亲情的珍视。重阳节反映出人们对家庭、亲情和尊老敬老的珍视,也是人民对国泰民安和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重阳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或仪式,更是一个社会伦理,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坚守的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
房晓静,甘肃武威人,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干部。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