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研究 > 吐谷浑文化 >

吐谷浑王族留驻凉州九年

发布时间:2024-04-17      

吐谷浑是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原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后西迁。唐初,吐谷浑统治着今青海、甘肃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635年,成为唐朝属国。640年,唐太宗为加强与吐谷浑的关系,将宗室之女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首领诺曷钵。

《新唐书·吐谷浑传》载:“吐蕃出兵捣虚,破其众黄河上。诺曷钵不支,与公主引数千帐走凉州。”663年,吐蕃大举进攻吐谷浑,吐谷浑至此亡国。吐谷浑首领诺曷钵和弘化公主率残部几千帐经过长途逃亡,来到凉州南山,暂时安居下来。

唐朝为了阻止吐蕃的进攻,保护吐谷浑残部,任命凉州都督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屯驻凉州、鄯州,任命大将军苏定方为安集大使,调解吐蕃与吐谷浑的冲突。《新唐书·吐蕃传上》载:“慕容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引残落走凉州,诏凉州都督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率将军独孤卿云等屯凉、鄯,左武候大将军苏定方为安集大使,为诸将节度,以定其乱。”

(青海吐谷浑王城伏俟城遗址)

唐王朝的迅速部署,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吐蕃对吐谷浑残部的进攻。663年,吐蕃派使者论仲琮入朝,陈述吐谷浑的罪行,请求和亲,遭到高宗拒绝,并派使者谴责吐蕃。《资治通鉴·唐纪》载:“吐蕃禄东赞屯青海,遣使者论仲琮入见,表陈吐谷浑之罪,且请和亲。上不许,遣左卫郎将刘文祥使于吐蕃,降玺书责让之。”665年春天,吐蕃再派使者入朝请求与吐谷浑修好,希望能在赤水地(即河源之赤水,本吐谷浑地)牧马,再次遭到唐高宗拒绝。《资治通鉴·唐纪》载:“吐蕃遣使入见,请复与吐谷浑和亲,仍求赤水地畜牧,上不许。”

因为唐朝将吐谷浑政权当作其与吐蕃直接发生军事冲突的缓冲地带,因此唐朝最初的策略是帮助吐谷浑复国。666年,留驻凉州的诺曷钵被唐朝封为青海王,可以看出唐朝决心让诺曷钵重返青海故地为王。但唐朝当时征伐高句丽王朝,东西不能兼顾。669年8月,唐朝以“左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乌海道行军大总管,以援吐谷浑”。说明唐朝已经做好用武力护送诺曷钵回到青海的准备。

留驻凉州的吐谷浑残部得知此消息,大为振奋,以为复国之日即将来到,但实际情况并不能得偿所愿。《新唐书·吐谷浑传》载:“欲徙其部于凉州之南山,群臣议不同,帝难之。”长期以来,唐朝内部对吐谷浑的策略有较大的分歧,导致唐朝助吐谷浑复国的军事行动一拖再拖。669年10月,唐高宗曾商议将吐谷浑部迁到凉州南山,又担心吐蕃进攻凉州南山,于是召集宰相姜恪、右相阎立本、将军契苾何力等人商议,群臣意见不一,无法作出决定。

关于这次商议的细节,在《新唐书·吐蕃上》中有详细记载:“总章中,议徙吐谷浑部于凉州旁南山。帝刈吐蕃之入,召宰相姜恪阎立本、将军契苾何力等议先击吐蕃。立本曰:‘民饥未可以师。’何力曰:‘吐蕃介在西极,臣恐师到,兽窜山伏,捕讨无所得,至春复侵吐谷浑。臣请勿救,使疑吾力困而骄之,一举可灭也。’恪曰:‘不然,吐谷浑方衰,吐蕃负胜,以衰气拒胜兵,战必不亢,不救则灭。臣谓王师亟助之,使国幸存,后且徐图可也。’议不决,亦不克徙。”大意是,皇帝决定要进攻吐蕃,群臣意见有较大分歧。右相阎立本认为百姓饥馑,不能出兵;契苾何力认为吐蕃地处西方边陲,以逸待劳,未必成功,建议到吐蕃再次前来侵犯吐谷浑时再行征讨。姜恪认为应尽快抗击吐蕃,援助吐谷浑。

此次针对遏制吐蕃、帮助吐谷浑复国的战略决策由于分歧较大,久议不决,吐谷浑王族残部依旧暂时留在凉州。

唐朝就安置吐谷浑、讨伐吐蕃的事宜上议论不决之时,吐蕃却加强了对其占领的吐谷浑地的统治。吐蕃占领青海吐谷浑故地后,多数吐谷浑百姓留在原疆界内,沦为吐蕃的臣民。吐蕃为了扶持亲吐蕃的吐谷浑势力,极力笼络吐谷浑的上层贵族,任命投降吐蕃的原吐谷浑大臣素和贵为军事首领,和吐蕃将领一起驻守原吐谷浑故地。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用于军费开支,向吐谷浑故地征收“入贡赋税”。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669年“赞普驻于悉立之都那,吐谷浑诸部前来致礼,征其入贡赋税”。“入贡赋税”是指被征服地需要定期向吐蕃缴纳的一种税种。670年,吐谷浑王族在凉州的留驻时间已经进入第7个年头。这一年,吐蕃军队向西域进攻,攻陷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唐朝被迫罢安西四镇,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发生动摇。这种情况下,唐朝上下对征讨吐蕃达成一致。

670年,为了牵制日益向西域扩张的吐蕃,也为帮助吐谷浑回归故地,唐朝派薛仁贵率军进攻吐蕃,出击河源地区。《新唐书·吐蕃上》载:“咸亨元年,入残羁縻十八州,率于阗取龟兹拨换城,于是安西四镇并废。诏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自副,出讨吐蕃,并护吐谷浑还国。”

这次进军吐蕃,为留驻凉州的吐谷浑王族复国带来了极大的希望。但由于唐军不熟悉地形、后勤运输困难、将帅不和等原因,再加上双方兵力悬殊,大非川一役,唐军大败,最终使吐谷浑依靠唐朝力量恢复其国的希望破灭。

但唐朝仍然希望吐谷浑回到故地,以遏制吐蕃,于是在670年10月,任命姜恪为凉州道行军大总管,以伐吐蕃,但最终未能成功。两年后,即672年,唐朝将吐谷浑国王诺曷钵和弘化公主等迁到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大通河之南。《新唐书·吐谷浑传》记载,“三年,乃徙浩亹水南”。但吐谷浑王族害怕遭受吐蕃进攻,请求内徙,“畏吐蕃之强,不安其居”。

最终,唐朝彻底放弃了帮助吐谷浑复国的策略,唐高宗将其徙于灵州境内(今宁夏吴忠),设安乐州(今宁夏同心县东北),封诺曷钵为左骁卫大将军、安乐州都督。《新唐书·吐谷浑传》记载:“诺曷钵以吐蕃盛,势不抗,而鄯州地狭,又徙灵州,帝为置安乐州,即拜刺史,欲其安且乐云。”

凉州南山虽然水草丰美,适合吐谷浑部游牧,但终究是暂居之地。就这样,留驻凉州9年的吐谷浑王族部落恋恋不舍地离开凉州,前往安乐州生活。安乐州辖境为今宁夏河东中宁、同心、盐池三县部分地区。安乐州者,意为“欲其安且乐云”,本意就是让吐谷浑部族在这里安居乐业。从此,吐谷浑部族散居到青海、甘肃、宁夏等地。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天祝县是吐谷浑文化的富集区,自1915年弘化公主墓志发现以来,武威陆续发现了大量的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从目前出土文物所见,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的下葬时间段从663年吐谷浑灭国至安史之乱前,主要分布在凉州区青嘴喇嘛湾至天祝县祁连镇一带。

(天祝县祁连镇慕容智墓远景)

安置在灵州的吐谷浑王族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归葬凉州呢?有专家解释说,当时的凉州南山,是部分吐谷浑部落长期游牧的“旧居之地”。《新唐书·吐谷浑传》记载,圣历三年(700年),有吐谷浑“余部诣凉、甘、肃、瓜、沙等州降”。朝廷在安置这些投降的吐谷浑部众时,凉州都督郭元振在《安置降吐谷浑状》中指出,“吐浑所降之处,皆是其旧居之地,斯辈既投此地,实有恋本之情”。明确说明河西祁连山一带是吐谷浑的“旧居之地”。而且那里离原吐谷浑中心青海较近,在留驻凉州的9年时间里,复国始终是吐谷浑王族心中的梦想,他们在凉州经受了希望与失望的煎熬。也许就在那时,他们把凉州南山当成了自己最终的归宿之地。凉州南山的地貌特征也符合吐谷浑墓葬传统,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的选址方式被形象的称之为“牛岗辟壤”“马鬣开坟”等,非常符合其“望乡”的心理需求,从墓葬发掘能够感受到吐谷浑丧葬习俗仍然保留有明显的鲜卑文化习俗。安史之乱后,凉州被吐蕃占领,吐谷浑王族成员去世后归葬凉州的传统就此中断。

(本文节选自《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研究》一书)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