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研究 > 边塞文化 >

一块石匾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3-06-12      

尘封400多年,见证古浪辉煌历史的大型石匾“凉庄保障”在黑松驿镇重见天日,再一次实证了明代以来古浪的重要历史地位以及中原王朝对西北的经略。

一、“石匾”出土曲折多

1967年,古浪县龙沟公社黑松驿旧城中需修筑一条涵洞,因当时缺少砖头石料砌边,在生产队长顾鸿猷的率领下,陈国顺、顾洪庆、陈志忠、刘国泰、王炳玉等人便拉着架子车到黑松驿南城门道(现兽医站院内)去挖城砖。有一天上午,突然挖出了一块长164厘米,宽71厘米,厚19厘米的石匾。用草根刷去了粘在上面的泥土之后显出了“凉庄保障”四个大字,以及石匾左侧逐渐显露出几个小字‘将军’‘赵’和一小段石边花纹。随后,正值中午,挖砖工人将石匾拉到涵洞前就去吃饭了,但修涵洞的工人们已经早吃过午饭了,等挖砖一行人下午去拉回城砖时,赫然就见这块出土不到半天的石匾已经被泥瓦工牢固地镶砌进涵洞壁,只露出侧面一道边印。

直到2017年10月28日,在古浪县黑松驿镇黑松驿村二组的过水涵洞,这块出土又复埋的石匾被重新挖出。该匾是一块明代城门石额,右侧竖刻有小字“□□□分守道右参议李际春书”,左侧竖刻“万历癸巳游击将军赵希云立”,石匾周围双线内刻有5.5厘米宽的花纹。该石匾现存于古浪县黑松驿镇民俗文化中心。

二、明代“黑松驿”今何在

黑松驿,是明长城甘肃镇分守凉州(武威)副总兵治下的重要军堡,建在古浪河西岸台地上,居高临下,扼控河谷,河谷东岸山脊上明长城横贯南北。《五凉全志校注》记载:“黑松堡,筑建年份无考。”“凉庄保障”石匾的出土,也为我们提供了打开黑松驿堡始筑时间之谜的一把“钥匙”。从该石匾中的“万历癸巳年”可以推测,最晚于公元1503年,黑松堡就已经修建。

明洪武十年(1377),凉州卫千户江亨,守防和戎,改和戎为古浪,并修筑城池。正统三年(1438),设古浪守御千户所属凉州卫。清沿袭明制,在古浪境内设古浪千户所。《五凉全志·义集》载:“黑松林山,县东南三十里,昔多松柏,今无,田半。香林寺山,县南十五里,林尤蔚然深秀,比之松邱若兰。”明代在此地实行军屯、民屯,进行大规模的垦植,对黑松驿一带成片的天然林木砍伐,只留下无路可行的高山坡洼沟壑间。

黑松驿城堡的修建,使得河西走廊东端的边防、驿道、土地、物产等有了良好的保障。该地人烟稠密,经济繁荣,物产丰富,因此黑松驿曾有“小凉州”的美称。黑松驿这一地名和当地自古以来生长的松林密不可分,在距黑松驿十多公里的龙沟山一带,至今还生长着成片的云杉林。这种树一年四季多数时间呈现深绿色,远眺则为墨绿或黑色。因气候变迁和人为砍伐,黑松驿镇已不见林木,但据此也证实了“黑松”地名的来历以及“苍松”县名的缘起均来自云杉的生长。

黑松驿地处乌鞘岭北麓,河西走廊东端,素有“古浪南大门”之称。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国民政府腐败统治,黑松堡再不复往日风采,逐渐荒废。新中国成立以后,黑松驿重新纳入古浪县管辖。如今的黑松驿镇,国道312线横亘南北,是古浪通往兰州乃至东部地区的必经之地,亦是河西走廊重要的交通枢纽。

三、“凉庄保障”的那些事

该石匾上镌刻的“凉莊保障”四字,其中“凉”指凉州,治所在今武威;“莊”即“庄”是指明初平定河西后设置的庄浪卫,治所在今永登县。庄浪卫,元代为庄浪县,隶属永昌路;洪武五年(1372)改为庄浪卫。元至元元年(1264),设立庄浪县,归永昌路管辖;明洪武五年(1372年),将“庄浪县”改为“庄浪卫”。因此可以推断黑松驿城堡的始筑年代应该不早于至元元年(1264),大体是在明朝建立以后了。明万历21年(1593)明将赵希云重新对其进行修缮,立匾“凉庄保障”。

据石匾右侧小字记载,书写“凉庄保障”四字的是时任分守道右参议李际春。李际春(1552-1615),字和元,号鉴池。籍贯湖广蕲州卫,官籍,国子生,善读《书经》。自幼聪慧,隆庆四年(1570),李际春十八岁时,考取了第一名秀才。万历元年(1573)中乡试第三名举人。万历五年(1577)中三甲第九十八名进士。万历十一年(1583)李际春被选拔进户部任职。万历十五年(1587)到兰州督办军晌。万历十六年,母亲病逝,回家守孝,服丧期满又回到兰州办军晌。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升任陕西布政司右参议。现估计石匾上风化的可能就是“布政司”三个字。明朝的布政司设左、右参议,官位四品,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清军驿传、水利等事务。

万历二十至二十一年(1592-1593),李际春正驻守凉州,分守西宁道。石匾上的“凉庄保障”四个字可能就是他在这时候的春季写的,万历二十一年秋十月,李际春升任为云南提学副使“正四品”赴云南任职。

石匾敬立者为游击将军赵希云,在明朝初年任指挥佥事(正四品,管理一省监察、司法的长官),在永昌县主持奠基修建了位于县城中心的钟鼓楼,又名声教楼。万历十四年(1586)修建而成,是永昌县现存的明代古建筑之一。

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游击将军赵希云,为坚守“凉”(凉州卫)“庄”(庄浪卫)一线的重要边防要塞“凉庄”地区,鉴于此地南有乌鞘岭作屏障,北有古浪峡为隘道,四面环山,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的特殊地形,由于旧城毁坏,没有屯兵之地,在旧城南边一公里处修建了“黑松堡”这座新城,并立匾“凉莊保障”置于城门之上,以体现黑松堡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保障“凉”“庄”的重要意义。

与“凉庄保障”石匾有同样政治考虑的是现武威市区南城门上悬的“河西保障”匾。1391年,武威总兵宋晟在武威城增辟西城楼,在城楼东门悬挂匾额“河西保障”;在城楼西门上镶嵌石刻“遥接玉关”;南门悬挂匾额“翘映天梯”;北门悬挂匾额“大好河山”。武威东、西、南、北四城门所悬挂的4方匾额,原匾均已不存。但当时“河西保障”匾额的悬挂也有其特殊深意,武威是河西走廊的东大门和“丝路”要隘,自古以来就有利于农耕的得天独厚的地方,是西北的战略要地,古人亦有“河西捍御强敌,唯敦煌、凉州而已”的说法。凉州自然也是保障河西、蕃卫西北的要地所在。由此可见,明代是十分重视凉州等地在西北治理中的重要地理位置。在经过对凉州城楼的数次修缮之后,不仅使其成为蕃卫西北、保障河西的重要军事建筑,也对但是西北残余的蒙元势力起到了震慑作用。

如此,古浪黑松驿出土“凉庄保障”石匾的寓意也就凸显出来了。“凉庄保障”石匾,至今已历 400 余年沧桑岁月,见证了那一时代冲天的狼烟烽火,遍地的金戈铁马,也见证了古浪这一丝路重镇的沧桑历史。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为古丝绸之路要冲,区位优势明显,境内有享誉古今的“金关银锁”古浪峡,“扼甘肃之咽喉,控走廊之要塞”,且自古就以“驿路通三辅,峡门控五凉”的重要地理位置而闻名。而丝路古堡黑松驿所在的凉庄大路这条驿路,既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安全,作为重要的交通运输线,促进西域、河西走廊和中原地区的商业贸易、文化交流等,是为“凉庄”之“保障”。

作者简介

俞丹华,甘肃武威人,大学本科学历,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干部。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