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是盛唐诗坛中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不但是诗人,也是画家,甚至自认绘画水平超过写诗。我们看他那些写景的诗作,往往极具画面感,品读之时,一幅画作就已跃然纸上。因而,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出身名门望族,其母崔氏笃信佛教,这对于他今后的作诗与人生皆产生了很大影响。开元九年(721年),王维入仕,却不想当年秋天就被贬至济州。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拜相,非常赏识王维,王维遂回到朝廷担任右拾遗。然而好景不长,三年之后,张九龄就因为李林甫的谗言而罢相。对王维来说,这是他仕途的又一次打击,他本可以随张九龄一起归隐,但他并没有这么做。不久,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败吐蕃,王维奉旨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慰问边关将士。
这次出塞,王维或许多少受到张九龄的牵连,在他形单影只前往凉州的路上,心中难免生出孤寂之情。但王维是可以自洽的,这也许与母亲对他的影响有关。因此,在这首《使至塞上》中,他的情绪是不断变化的。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他的软弱,他并没有勇气完全归隐,可能是因为母亲还需要奉养,也可能是因为放不下他的仕途。总之,处于这种矛盾的心情之中,他只能寄情于诗,从而设法调节自己的沮丧与不悦。
(王维 图片来源:网络)
这就是《使至塞上》一诗的来历。让我们来看看全诗是如何表达诗人心境的。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我们能发现,当诗人刚深入凉州腹地,就已经感受到了孤独。他说自己乘坐仅有的一辆车前往居延,也就是凉州一带,打算去那里慰问。一个“单”字,将这种孤独感完全表达了出来。之后,当他看到随风翻滚的蓬草,和因为天气寒冷,不得不飞往南方的大雁,更感到自己像它们一样身不由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一般而言,带着这种情绪,再看到孤烟和落日,那种孤寂之感会愈发强烈。因为不论孤烟还是落日,都会令人联想到消失和逝去。然而,王维却发现了“孤烟”的“直”和“落日”的“圆”,孤烟并没有被戈壁的大风吹熄,而是直直地飘在空中,落日即便将要看不见,可它也如此浑圆而可爱,并尽力散发出金色的光芒。庄子曾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当大漠与孤烟相遇,长河与落日搭配,一幅无与伦比的画作便出现在画家王维的眼中。此时,他已经完全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那些不愉快的情绪也随之飘散而去。这不禁令人想到,王维也写过“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与希腊神话中水仙之神纳西索斯不同,辛夷花不会顾影自怜而死,即便它开在无人的山涧,即便没人欣赏它的美,它也一样怒放、凋谢。这只是生命的过程,自然的本性。而这,也正是王维诗中的禅境。
(夕阳驼影 供图:刘忠)
叶嘉莹先生说:“王维写山水既不需要过渡到哲理,也不需要过渡到感情,它的特色就是把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自然写出生命来。”这便是他将“艺术家的手眼与禅理的妙悟相结合”。于王维而言,在写这首诗的当下,他还不能完全做到淡泊隐逸,因而他是矛盾的、纠结的。但是,当他在戈壁大漠中,看到壮美景色的一瞬间,他释怀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艺术家的敏锐和强烈的感知能力,令他得以在天地自然之中释放情绪。但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并没有真诚地面对自己。他放不下功名利禄,只好接受现实。于是在诗歌的最后一联,他不能免俗地说自己在路上遇到了候骑,并引用窦宪大破匈奴的典故,意欲赞美守边的将士。这样的描写,尽管与前面的诗句不够协调,但这的确就是诗人真实的情感变化过程。
人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透过诗作,我们也可以窥见王维的内心世界,能看到他的矛盾,也能看到他的懦弱,这些都导致他的某些作品留有遗憾。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极高的艺术天赋,还是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诗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本文来源:《古诗词中的凉州》)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