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封建时期,对西部边疆的治理一直是一个中心议题。凉州武威自汉武帝设郡伊始,就因其险要的地理位置为兵家必争之地,产生了许多武进士,尤以清代居多。对清代凉州府武进士的时空分别及其成因,武进士仕途迁转、为官地域回避、家族交游等进行考量,有助于丰富对边地要塞武人群体的认识。
一、烈士武臣,多出凉州
武科举自武周创设伊始,历经唐宋明清延续千年有余,不断的发展完善直至没落退出历史舞台。作为封建时期科举取士的一部分,为各朝培养选拔了一大批军事人才,发挥了应有的历史作用。
凉州,自西汉武帝设郡伊始,就长期处于战略咽喉要地,是大一统王朝经略西部边疆的前沿。早在汉代就以“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烈士武臣,多出凉州。土风壮猛、习兵壮勇,实过余州。”的尚武风气和“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的战略地位而著称,为历代朝廷和有识之士所倚重,例如东汉后期的“凉州三明”“西凉军”等更是声震全国。至清代时,凉州府下辖武威、镇番、永昌、古浪、平番五县,域内学子通过武科举之途径,与全国优秀青年才俊一道武场竞技,走出了一批“武进士”。通过对这一群体的入仕身份、仕途境况、时空分布、交游网络等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更进一步勾勒出清代凉州府科举制度的全貌,丰富对“武进士”的认识。
二、清代凉州府武进士时空分布及成因
有清一代,根据现存史料记载,凉州府考中武进士的有明确文献出处的共计17人。现将这17人根据朝代时间和地域空间分别做一分析,便于后文深入探讨成因。
(一)武进士时空分布状况
1.在朝代时间上的分布:从朝代时间上看,顺治朝武进士有6人,分别陈良金、于俊杰、何孔成、李清、段可第、张瑞凤;康熙朝有8人,分别为李镇鼎、李乘龙、王家琮、陈守清、达 先、贺 捷、达 泽、邬俊彩;乾隆朝有3人,分布为段学南、武克勤、张希恕。可以看出,凉州府的武进士在时间朝代上,主要集中在清前期,即顺治、康熙两朝。
2.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虽然都是凉州府的武进士,但进一步微观化研究,从县一级考量,会有新的认识。17位武进士,具体到县一级的分布情况为武威县7人,分别是于俊杰、李镇鼎、陈守清、达先、贺捷、达泽、武克勤;镇番县7人,分别是陈良金、何孔成、李清、段可第、张瑞凤、李乘龙、段学南;永昌县2人:王家琮、邬俊彩,平番县仅1人,为张希恕。可以发现,武进士的分布有明显的不均衡性,集中于武威和镇番两县。
(二)时空分布差异原因
1.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清代凉州府武进士各县分布数量的时空差异性,当然也可以用这一理论解释。武威县自不用多说,无论它的人口、城市规模、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都是较其它各县领先的,因此,无论是武进士还是文进士,他都比其余县高出许多,明显的是处于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区域核心地位。镇番县则不然,它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自然条件艰苦。所谓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人的品性,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愿望愈加强烈。在加之清朝前期,因政府经略西北的国策需要,向镇番迁徙大量人口进行开垦屯田,产生了许多军籍人口。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得镇番县的武进士也相对较多,与武威县一时无二。
2.朝廷用兵环境的影响。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促时势。清朝兴起于关外,很有尚武精神,马上得天下入主中原后,需要选拔更多的军事人才来治理地方,维护稳定。再者,清朝前期用兵频繁,如西北对葛尔丹用兵,青海的罗卜藏丹津,乃至剿灭三藩等等,为青年才俊提供了浓厚的社会氛围和上升进取的通道。进入乾隆朝,已呈现承平之世,至清中后期,朝廷面临的边患已转移至沿海,旧式武科举选拔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战争需要,这是为什么凉州府武进士主要集中在清前期顺治、康熙两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三、清代凉州府武进士仕途发展
清代凉州府的武进士集中在清前期,即顺治、康熙两朝。武进士作为武科举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出来的最优秀人才,其待遇和仕途发展的起点是比较高的,如清朝初年,顺治三年丙戌科规定一甲一名武进士授参将(正三品),二名授游击(从三品),三名授都司(正四品),二甲进士为守备(正五品),三甲进士为署守备,这比同期的文进士待遇起点高。
(一)清代武进士的升迁历程
清代在授予武进士实职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段时间长短不一。结束岗前的学习后,他们的归宿绝大部分都会是营职,即担任绿营兵的直接领导者与指挥者。绿营是由汉人及清初统一战争中收编的明朝军队组成,是清代常备兵之一,分标、协、营、汛四级,总兵(正二品)所属称标,副将(从二品)所属称协,参将(正三品)、游击(从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备(正五品)所属称营,千总(正六品)、把总(正七品)所属称汛。按照三年一个考核任期的时间,从守备—都司—游击—参将—副将—总兵—提督这样一条道路迁转。因此,作为武将来说,他的仕途受到初受官职等级、军功、人生机遇、年龄、身体健康、疾病死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能升到中高级武将,是很不容易的。
(二)凉州府武进士为将仕宦等级
从目前查到的武进士来看,做到提督的有1人(李镇鼎),做到副将的有3人(达 先、段学南、贺 捷),做到游击的有2人(陈良金、武克勤),做到都司的有1人(何孔成),做到守备的有5人(李 清、张瑞凤、李乘龙、陈守清、邬俊彩)。这么小的统计人数,却涵盖了清代武进士升迁的各个阶段,从守备到提督都有。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武进士的仕途发展存在瓶颈期,即绝大多数武进士最终的为将等级是守备、都司、游击一类的低级将领,升迁到参将以上的较少,如若等级越过参将,那么仕途还会有更进一步的升迁,达到中高级将领职位。当然,影响每位武进士仕途发展的因素是不一样的,而且是多方面的,比如家族影响等,李镇鼎能做到提督,死后追赠右都督,除了自身的努力,祖辈的积淀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武克勤,如果不是死于王事,加上军功加持因素,其随后的升迁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无论官职高地,他们的理想和初衷都是一样的,都有一腔凉州男儿热血,渴望建立功勋,保境安民。
四、回避制度下的清代凉州府武进士迁徙履迹
清朝时期,武官的任职也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回避,即为了防止官员因某种关系徇私舞弊,而在选任官员时针对这类关系制定出的限制性规定,例如地域回避就规定在职官员不得在原籍和寄籍地任职。
现在,学界流行“活”的制度史研究,在制度的规定之下,清代凉州府考中的这些武进士,他们的为将迁徙履迹是随意的,还是潜意识的形成了某些特定地域,通过他们的为将迁徙履迹路径来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不一样的视角。为便于行文分析,做如下表格:
虽然很多武进士前期的仕宦迁转履迹无所查询,但从以上12位武进士现存的为将迁转履迹中我们仍然能解读出掩埋在错综复杂历史表象下面的信息。一是考中武进士后任职的地方范围非常广泛。有本省的,如甘肃兰州、河州,但更多的是外省任职,如四川、福建、山东、广西、广东、河南、贵州、浙江、江西、湖广、天津、直隶。二是任职省份多位于南方,或东部地区,并未见在陕西、宁夏、青海、新疆等地任职。三是在四川、广东两地任职的武进士相对较多,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五、家族籍贯对凉州武进士的影响
家族是以血缘、婚姻为基础组成的共同体,是传统中国的基本社会单位,也是具有文化特征的社会组织。影响武进士的因素除了科举政策的调试、政局环境的变化两个原因外,家族因素在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诸如家族的组织、仕宦状况、婚姻圈、交游网以及经济财力等各方面,为了家族的辉煌事业得以传承,会非常重视对家族内部下一代的培养,使之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为培养杰出后代奠定了较好的个人素质基础。纵观清代凉州府的武进士,这也是他们个人成功的密码之一。
(一)武进士多出于武臣官宦世家
明清时代迭变之际,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同时也是很多武将家族迅速崛起的时期。清朝对投降的明朝武将家族进行了优抚,使之继续为新朝效力。
清代顺、康时期凉州府考取的一些武进士,就是这些家族的子弟成员。例如顺治九年(1652)的武进士何孔成,其家族就是从明末兴起的武将家族,曾祖父何相“以户候设防青松堡,御虏阵亡”,父亲何斯美,早在万历十三年就中举,叔父何斯盛,明末“由百户升密云都司,调山海关铁旗营都司”,哥哥何孔述文物兼备,顺治五年(1648)平定了甘肃境内丁国栋、马腾金等聚众谋乱事件,可见其家族在明末清初,在河西地区已经是有影响力的一个军功家族,史称“镇番卫世家,勋著秦邦”。康熙三年(1664)的武进士李镇鼎,家族更是显赫,祖父李维新,在明朝时就位居四川总兵官的要职,叔父李栖凤清初官居兵部尚书,两广总督,家族中子弟“皆才”,多人做到总兵、提督,加太子太保衔,号称“两河巨室”。康熙三年(1664)武进士王家琮,曾祖父王守中,祖父王维屏,父亲王廷霈就做过知县,家族也是书香门第,文武兼备。达氏兄弟(达先、达泽)则更不必说,作为达云后裔,家族四世宫保,一门三甲,名震西陲。乾隆十三年(1748)的武进士张希恕,父亲张世伟,曾任凉州镇总兵,与岳钟琪关系密切,家族是活跃于清康、雍、乾三朝的西北军功世家。
(二)陕甘籍贯的考量
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背井离乡远赴外地做官,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如若碰见所谓的“老乡”“熟人”,即使并不产生利益联系,也会使人心感温馨,这也是他乡遇故知被古人称为“人生四大喜”之一的原因。清代,出于军事和行政管理,甘肃长期委属于陕西事务之内,虽然陕甘分省在康熙六年(1667)就有了,但是实际政务运作并不会一蹴而就,立马脱离,比如科举上的陕甘分闱却已是近两百年后同治时期的事情了。
一些清代凉州府的武进士籍贯,写的范围比较宽泛为陕西人,例如《广东通志》“参将”条目下有“贺捷,陕西人,武进士,(康熙)六十年任。张德,陕西人,功加,雍正元年任。”“提督”条目下记载“严自明,陕西人,武生,(康熙)九年任。王可臣,陕西凤翔人,(康熙)十七年任。李镇鼎,陕西人进士,(康熙)三十四年任。殷化行,陕西人进士,(康熙)三十七年任。赵弘灿,陕西人,荫生,(康熙)四十三年任。”将籍贯范围写大一些,是否更容易拓展交友圈,“陕西人”的身份认同是否更有升迁加持等等,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前文提到的凉州府武进士多任职四川、广东比较多,通过梳理发现这两省的“陕西籍”武将比较多。
凉州府的武进士是否在“陕西”籍贯的影响下有自己的仕宦交游圈,由于史料记载的零散,期待后期通过更多的方志材料勾勒出凉州籍科举士子在外的仕宦交际网络。
盖尔言之,清代凉州府的武进士群体,由于受自然环境、经济文化、时局变迁、政策调试、家族积淀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时空分布上存在不均衡性。他们的人生仕宦履迹也不尽相同,有位居提督高位的,但大多数是中下级武官。武进士作为特殊时代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军事人才,他们在延续家族荣耀、保境安民、维护统治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作者简介
贾海鹏,甘肃宁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获立甘肃省社科规划办青年课题1项,主持或参与完成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项目、省社科院课题5项,参与《中国国家人文地理·武威》《武威故事(第一辑)》等图书编撰,在《文化学刊》《新丝路》等期刊杂志发表文章多篇。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