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融合 > 文博视窗 >

西夏银锭

发布时间:2018-09-03      

银锭(西夏)

银锭(西夏)

                                                                                                 银锭

  白银作为一般的货币流通使用,在我国历史上自宋代伊始。作为有法定计数的银铸币,依文献记载,则始于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金史·章宋本记》载:“承安二年十二月,已卯,始铸‘承安宝货’”。《金史·食货志》:“十二月,尚书省议,谓时所给官兵俸及边戍军须,皆以银钞相兼,旧例银每铤五十两,其值百贯,民间或有截凿之者,其价亦随低昂,遂改铸银名‘承安宝货’,一两至十两分五等,每斤折钱二贯”。这种银锭在黑龙江省已有发现。
  关于西夏铸造银绽,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有关西夏银币的来源及用途,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有以下几种渠道:一、宋朝的“岁赐”。《西夏简史》载: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年)十月,宋夏双方达成协议,宋朝每年“赐”西夏绢三十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逢年过节及元昊生日,另赐礼物,合计银二万两,银器二千两,绢二万匹,衣着二千匹,茶一万斤。二、宋夏的“贸易”。《范文正公·答李元昊书》记:“朝聘之使,往来如家,牛马驼羊之产,金银缯帛之货,交受其利,不可胜记”。三、西夏国内使用。《西夏书事》卷36记载:天盛七年(1115年),因尚食阿华取于直谏,对巩固统治有利,西夏统治者赐给他“银币”,以资鼓励;《凉州府志备考》元符二年(1099年)五月,“夏兰会铃辖革瓦娘以部落来降,授内殿崇班,赐以银、绢缗钱”。以上材料可知,白银在西夏,不仅用于对外贸易。赏赐、馈赠、而且在国内也用于商品贸易,然而,迄今所有研究,介绍西夏钱币的专著,文章还没有人提及。至于西夏通用的银锭,至今更无实物发现。
  1987年9月,在武威市城署东巷修建大楼开挖地基时,在距地表3米多深处,发现了一批西夏窖藏文物,其中有一批银锭。除散佚的外,共有21件半,便是西夏使用银锭的实物见证。银锭总重量为359935克。银锭上均有文字戳记和錾刻的记号。从银锭的形制看,均为束腰形两头圆弧线板状,背部都布满蜂窝,正面砸印或錾刻文字,戳记、符号等。从这些特征来看,这批银锭是西夏社会上流通使用过的货币,银锭上錾刻的文字和戳记,符号也都是在流通过程中砸印的,它记录了当时白银流通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其中一部分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银锭上刻有文字或符号,看来既有规律,又很规则,说明它是银锭在当时西夏社会流通或交换过程中砸刻的。很可能与银锭的重量、成色、质量等有关,以上这些文字和符号,从目前所发现的宋、金银锭中还不见出现,从而反映出这批银锭本身的特色。
  武威出土的这批西夏时期流通银锭,在考古史上为首次发现。它的发现,不仅对研究我国货币发展史,特别是研究西夏流通的货币,铸银及银币流通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对研究西夏的官职,经营货币的机构、衡制等也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第一手资料,有10多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银锭现藏武威市博物馆。

上一篇:铜博山炉
下一篇:模印释迦牟尼造像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