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博山炉·汉)
(铜博山炉·汉)
博山炉,考古发掘中屡有发现,它的形制大致是:在圆形的铜盘中央,竖立着上承炉身的直柄,炉身半圆形,盖作尖锥状山形,山峦之间饰云气纹,人物及鸟兽等。于炉内焚香,轻烟飘出,缭绕炉体,自然形成山景朦胧,群兽灵动的效果,仿佛是海上的仙山“博山”,故称博山炉。
在目前我国发现的博山炉中,不乏精品。1968年7月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墓中出土的骑兽人物博山炉,堪称最为精致之作。炉盖作人兽出没其间的重重山峦,山峦下饰一周由龙、虎、朱雀、骆驼、草木、云气等组成的花纹带。炉柄是一个裸身的男士,下穿短裤,左手按兽颈,右手上托奇峰耸立的炉体。造型稳重而不呆滞,似有力举千钧的气势。1981年陕西兴平茂陵附近出土一件认为是汉武帝姐姐阳信长公主及其丈夫大将卫青赏赐的竹节博山炉,炉体大体与前相同。唯柄极长,柄下底座镂雕二龙,仰头张口,炉柄从龙口中上伸,柄上端承炉身,龙头托顶柄下端,龙体鎏金,全器花纹鎏银,华美异常。1972年武威白疙瘩汉墓出土了一件铜博山炉。通高25厘米,底座是一个圆形铜盘,中央竖着承接炉身的竹节短柄,炉身呈半圆形,盖为尖锥状山形,高而尖,雕镂成山峦形,山峦之间有云气纹,若于炉内焚香,轻烟飘缭,山景朦胧,极尽绚丽自然之态。此炉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我国古代有焚香的习俗,一是因为迷信鬼神,烧香祈祝以达神明;二是古人席地而居,焚香节以洁室,芬芳缭绕,既祓除卑湿,又怡人心肺;三是古代皇室贵胄官僚地主之辈,有薰衣染被的习惯。用蕙草薰香衣被,以显示华贵而又守洁身之益。古人用于焚香的器具,不仅质地多种,而且型式多样,历代都有特色。然制作最为精致而富有艺术价值的香炉,则数汉晋时所流行的博山炉。这种薰炉上有盖,盖高而尖,并雕镂成山峦形,象征着海上仙山“博山”,还雕出人物、动物,下有底座。有的遍体饰云气纹,有的加鎏金和错金银,精美异常,使用时,把香料放入炉内点燃,香烟通过盖上的镂空而散出。正如汉代刘向《薰炉铭》所描写的那样“嘉此正器,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倚,朱火青烟”。只是工艺精湛、雕镂精美的铜博山香炉颇难于制作,既非一般工匠能胜任,也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享用。
博山炉造型华美多姿,与古人生活起居紧密相连。汉晋六朝的文人墨客常借题赋诗咏叹,“欢作沈水香,侬作博山炉”,以香和炉隐喻男女之间热烈而不可分离的爱情;“香风难久居,空令蕙草残”,借博山炉的香气和香料,比喻世俗间追求浮名的空虚失落等。
博山炉出自汉代。以上提到的诸器作于武帝时期。汉代方士神仙之说盛,武帝尤为信奉,希冀求得长生术,这种观念必然会影响到当时的艺术。由此看,香炉作成博山炉是在情理之中的。
武威出土的铜博山炉,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研究汉代社会经济,民风习俗、文化艺术及青铜铸造工艺的珍贵资料。铜博山炉现藏武威市博物馆。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