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原文来源于网络,未注明原著者。从内容来看,应为上世纪80年代撰写,转载时做了部分调整。
明清时期,凉州古城布局跟河西地区其他古城相似,两条笔直的大街连接四座城门,将古城划分为四个城区,在四大街交叉的地方有四座木门牌楼,但不是通常的鼓楼,这四座牌楼面向四个方向,中间形成一块四方形空地。这一时期古城的街巷轴线较为单一,呈“十”字模式,中心交叉区域即古城的公共活动中心。
凉州古城以大什字为中心,由各宽为23米的东、西、 南、北四条大街直通四大城门,并与环城路相接。在东西大街中端有各宽20米的东小南街、东小北街和西小南街、西小北街,直通四小城门,与环城路相通,形成了城市道路的骨架。沿街呈“非”字形排列的26条巷道,纵横交错,街街相通,组成了网格形的民居街坊。
东大街为行政、商业区,清道台府(现为市政府驻地),县台府(现为凉州区政府驻地)均设于此。道台府衙大厅建造宏伟,气势壮观,1986年6月因市政府修建办公大楼,为保护古迹,迁至海藏公园,这也是国内唯一保存的西夏衙署建筑——西夏西凉府署大堂。沿街的原有铺面多被改修翻建。经过改建的东大街仍然是凉州市的行政、商业中心。
明清各代和民国政府的民事衙署均设于西大街中端的 “大衙门”内,“大衙门”现仍为部队所用。(编者按:大衙门就是今天凉州市场所在地。记得笔者上小学时,大衙门旧址仍在,被武装部或军粮供应站占用,年代久远实在是记不清了。后来大衙门拆除,80-90年代整个西大街是武威的夜市。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才修建成了凉州市场)。
西大街西端北侧原为收储粮赋的“广储仓”,现为城关粮食仓库和面粉加工场。在“广储仓”西侧,原为收储军马草的“大草场”,解放后为修建武威二中被占用。商业大厦背面的仓巷,胜利街原名“草场街”,名称即来源于此。
出西门,过吊桥,其西北是一片占地近10公顷的广场, 原名“大教场”,广场北侧有一边长约50米的土台,名曰“演武厅”。此地昔为操练军队所用,解放后在这里打井、植树,开辟为西郊林场,后改建为西郊公园。
城西南隅原为文化中心,清朝时“考院”、“学堂”均设于此。民国十六年(1927年)因凉州地震被毁,后在此处新建了在河西的第一所师范学校。
西、南大街原为手工业生产区。铁、木器作坊多设在南大街,米面加工和煤炭加工以西大街居多。解放后经过改修翻建,在此新设了许多商业网点,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