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融合 > 文博视窗 >

鎏金银碗

发布时间:2018-09-03      

鎏金银碗(唐)

鎏金银碗

  从考古发现证实,我国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开始使用金银器了。到先秦和汉代,金银日益被人们重视,并成为权势及财富的象征。史籍记载汉时多黄金,皇帝赏赐臣下动辄千斤。《史记》载,汉高祖以黄金四万斤交给谋士陈平来离间项羽楚军中的上下关系;文帝即位,以大臣诛诸吕有功,赐周勃黄金五千斤,陈平、灌婴各三千斤。从铸造艺术上讲,如果说先秦以前金银器工艺脱离青铜器铸造工艺范畴的话,那么到了西汉,特别是东汉以后,由于金银细工的发展,已使得金银器制作从青铜器制作传统工艺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工艺门类了。唐代是我国金银制作的繁荣时期,各地出土的金银器数量相当丰富,其数量之大,品类之多,可称得上是发展鼎盛时期。在工艺水平上则更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在世界金银器工艺发展史上,占有极其辉煌的一页,并对以后的金银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安何家村出土的270件金银器,反映了盛唐时期北方金银器工艺的成就,其中的鸳鸯莲瓣纹金碗,在莲瓣内錾刻出各种珍禽异兽和花草纹样,瑰丽无比;舞马衔杯纹皮囊式银壶是采用隐起錾花手法的代表性作品。舞马衔杯的图形反映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期舞马祝寿的具体形象,其工艺水品极高。江苏丹徒出土的956件银器,代表了晚唐时期的工艺水平。1980年7月,在武威市城南20公里的南营乡青嘴湾,唐代吐谷浑族燕王慕容曦皓之妻,武则天侄孙女、太原郡夫人武氏墓中出土了一件唐代开元年间的莲鱼纹鎏金银碗,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铸造工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鎏金银碗为唐代早期器物,为冶炼浇铸而成。高8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5.5厘米,侈口,口沿以下内束一圈鎏金口。收腹,喇叭形圈足于碗体焊接,足缘饰一周球形联珠纹;腹部饰以八瓣莲花,莲花之间饰以花纹,并鎏金;内外壁花纹相同;碗底饰联珠纹一圈,圈内饰以水波纹,中心一莲花,周围有三条小鱼围绕莲花游弋,给人以浮雕感,形象、生动、真实。其造型优美活泼,栩栩如生。我国在商周青铜器时代,蜡模浇铸已广泛使用,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发展到唐代,工艺更为精湛。从这件鎏金银碗的制作反映出了唐代高超的蜡模工艺铸造水平。花纹错落有致,显得非常协调,尤其是碗底内的三条小鱼,在水草间嬉戏追逐,富有动感。从整个器物造型纹饰来看,花、草、水、鱼层次分明,想象力极强,反映了唐代鎏金银碗制作工艺的高水平。
  这件鎏金银碗是一件随葬品,据墓主人墓志记载:“夫人太原人也,则天大圣皇后之侄孙女”。祖父,武承嗣,是武则天侄子,在她执政时期为中书令,魏王;父武延寿,皇朝卫尉卿,系武承嗣的第四子。死者丈夫为唐朝朔方军节度副使,紫金光禄大夫,行光禄卿、上柱国、五原公燕王。为了汉、吐谷浑民族的团结,这位皇室的姑娘19岁时(722年),就嫁给了吐谷浑王子慕容曦皓(光),在吐谷浑生活了十三年之后,于开元二十三年(736年)十月二日,死于京兆长安延福里地,终年33岁。后于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三日迁葬于凉州城南三十里的神鸟县阳浑谷西原,即今武威市南营乡青嘴湾。可见,出土的这件鎏金银碗,是开元盛世时铸造,并是皇亲家用过,可能为武氏夫人出嫁时的嫁妆,是武氏夫人生前所喜爱的用品。死后将其随葬墓中。因此,鎏金银碗的发现,不仅为研究唐代鎏金铸造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它是唐与吐谷浑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此碗现藏武威市博物馆。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