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葡萄酒之谜
发布时间:2018-11-21
据史料考证,葡萄酒起源于五千多年前的亚洲古国巴比伦和亚述,中国酿造葡萄酒技术则是从西域传入的。武威是中国葡萄酒的故乡,从西域传入中原内地的葡萄栽植技术和葡萄酒酿造技术,最早是在这里安家和传播的。对于葡萄栽植技术是怎样从西域传入武威的,专家学者有以下几种不同说法。
一种是最近学者新提出的观点,说秦汉之际武威就开始栽植葡萄。这一时期武威为月氏人所占据。月氏又称“月支”或“大月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是河西最早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之一。约在战国时,月氏自西向东进入河西走廊,武威地区是其主要聚居游牧地区。月氏人擅长栽植葡萄,他们把葡萄种籽和栽植技术带入武威促成了这里葡萄种植业的发展。约在公元前205年至公元前202年间,匈奴举兵攻月氏,月氏失败后迁徙到伊犁河流域,与羌人融合后,史称“小月氏”。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据《史记·大宛传》所载:“大宛左右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开始种植苜蓿、葡萄肥饶地。”认为葡萄是汉武帝张骞通西域,把葡萄、苜蓿种子带回中原,它们在中原沃土上才开始安家落户。史料中说大宛国酿制葡萄酒很多,有些富人贮藏陈年葡萄酒多达上万石,并且藏了几十年都不坏。葡萄酒酿造技术就是从大宛国随同葡萄种植技术一同传入中原的。还有的史书上说,葡萄是在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后,在汉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征战大宛国由他带回的。这三种观点都认为葡萄种植技术和葡萄酒酿造技术是从西域传过来的,但时间相差较大,哪种说法正确,还待今后进一步考证研究。
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为千古绝唱,它成就了凉州葡萄酒驰名天下的美誉。一些专家说,葡萄美酒和夜光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武威葡萄酒久负盛名,为什么夜光杯却产在酒泉?海藏公园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作坊中,曾发现了一些夜光杯残片,说明在四千多年前,武威就已产生用以饮酒的精美夜光杯,但此后出土文物却很少有夜光杯的身影,制造夜光杯的技术是怎样在武威失传的?
此外,酿制葡萄酒技术是如何在武威消声匿迹的,也留下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历史之谜。凉州葡萄酒自古以来极负盛名。东汉灵帝时,陕西扶风人孟佗曾用一斗葡萄酒贿赂朝廷任中常侍的张让,换取了凉州刺史的高官,留下了千古笑柄;三国魏文帝曹丕对凉州葡萄酒情有独钟,专门颁发了“凉州葡萄诏”,这在中国酒类史上是绝无仅有;唐朝凉州更显现出“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红楼”的繁华景象,演绎出唐玄宗用铁如意换凉州葡萄酒喝的优美传说;到了明代,虽然凉州葡萄酒境况不如以前,但仍然是献给皇帝的供品;就是清代,也有著名学者张澍留下的“凉州美酒说葡萄,过客倾囊质宝刀。不愿封候县斗印,拼却一醉卧亭皋”的绝句……但到了民国期间,这样久负盛名的凉州葡萄酒竟然突然消逝的无影无踪,以致我们今天找不到一处酿造葡萄酒的作坊,在文字史料中也是寻觅不到凉州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今天我们凉州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基本是从外地传来的。历史上凉州葡萄酒是怎样酿造出来的?它的特点是什么?这恐怕要我们认真作一番发掘研究,才能使凉州葡萄酒进一步发扬光大。(文/宋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