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丰厚浩繁的史籍中,武威人尊师重教的相关记载很多。早在公元前3年,武威就出现了“郡国学”;公元10年前后,武威太守任延在西门外“石地”修建了有史记载以来武威第一座学校—武威郡国学馆(今武威二中一带);公元250年前后,武威太守条茂在灵渊池修建“学宫”(今和平街小学一带),为本地学子提供讲学读书之处。十六国时期,凉主崇尚教育,设“崇文祭酒”一官职,专门负责兴办教育,儒学大兴。《资治通鉴》载:“凉州自张氏以来,号为多士。”唐设府儒学,西夏设藩学,明设卫儒学,尊师重教,相映成风。至清一代,教育规模和水平超过往代,“书城不夜”。嘉道咸三朝,武威考中的举人数量,在陕甘二省稳居第一,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师。
(尊师重教)
一、安车蒲轮
中国有个成语:人中之龙,典故就出自前凉国时期的凉国名人宋纤。这位宋纤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他在酒泉山中办学,授业弟子三千多人。他的弟子学成出山,来到凉州游学,立即被凉王委以官职。
凉王张祚很崇敬宋纤,几次派人到酒泉去请他下山,欲聘为太子的老师,都被宋纤谢绝。当地太守马岌仰慕他的人品,特地去请他出来做官。宋纤猜到马岌的来意,立即关门拒见。马岌认为宋纤能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教书育人,淡泊处世,感慨地称他是人中之龙,说:“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
凉王为了拜寻良师,特意制造了安车。这是一种很舒适的厢式车,扶栏雕刻精美,宝盖缀以金玉,四周用明黄色的帛环围。国家有规定,凉国贵族包括王室不许享用,只有那些德才超群的名师才配乘坐。凉王用安车到处招聘良师,一年四季不辍。宋纤就是凉王用安车载到武威城的。
张掖山中有位叫郭荷的人,《晋书》上说他:“明究群籍,特善史书”,凉王很尊敬他,派安车把他请到武威,做太子张太和的老师。几年后,郭荷年老体衰,想回张掖南山去。凉王怕他一路车辆颠簸,特把安车改造成了蒲轮车。蒲轮,就是用布和植被裹住车轮,起减震的作用。安车蒲轮,载了郭荷,一路向西,路人争观,惊慕不已。
二、 先拜师 ,后拜王
北凉王沮渠蒙逊“博涉群史,颇晓天文,雄杰有英略,滑稽善权变”,是一位尊师重教的国王。他在武威立国后,颁布《求贤令》,在全北凉境内招贤纳士;重视文化教育,创办学校。这些举措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一时北凉境内人才济济,文化出现了繁荣景象。
有位叫刘昞的学者,在酒泉教书为生,馆中弟子五百人。沮渠蒙逊攻打下酒泉城后,把刘昞恭请到了武威,拜为秘书郎。为了让他发挥教学专长,特意在凉州西苑城修筑了“陆沈观”,辟为刘昞讲学之所。陆沈观是凉国著名建筑物,殿堂华美,有台、池、榭、亭,植以名卉,比北凉王所居的寝台还要繁奢、富丽。刘昞在沉陆馆讲学时,北凉王常常去旁听,执礼甚恭,刘昞所用一应物器,亲自送去。《魏书》载:刘昞在武威教学时,“学徒数百,月致羊酒”,北凉王则“躬往礼焉,号‘玄处先生’。”
沮渠蒙逊死后,其子牧键继位,尊授业师刘昞为国师。沮渠牧键喜爱文学,尤其喜欢与群臣在殿堂之上讨论学问。遇到节庆日,沮渠牧键总是恭敬地请老师刘昞到朝堂来向群臣讲学,他自己则从王座上下来,同群臣一道先向刘昞行跪拜礼,然后把老师请到南面就座,自己在接受百官跪拜后,同群臣面北而坐,聆听刘昞的讲述。《魏书》载:“牧犍尊为国师,亲自致拜,命官属以下皆北面受业焉。”这种“先拜师,后拜王”的尊师规矩,在北凉朝廷延续了好多年。
三、堂前为官,堂下为师
古代武威士子崇尚儒学,许多士子在他乡为官时,格外重视办学,有的甚至堂前为官、堂下为师,留下了崇文重教的佳话。
元末武威人余阙,甘肃历史上唯一的榜眼郎。他无论治郡,还是治军,闲暇总是不忘办教育,择品行好的士子为徒,悉心教授学问,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如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戴良、明代开国功臣宋濂等。
1358年,余阙孤守安庆,率三千羸兵屡次击退陈友谅大军的进攻。在战斗间歇时,余阙仍不忘请来郡国学馆老师,招集诸儒,在帅堂论学,还命令将士们聚在堂口,一起听课。他的这种临危不乱的豪迈气概,受到了后世人们的崇敬和赞扬。
清代武威人王化南,也是一个重教好学的地方官。乾隆年间,他在山东当知县,大办学校,革科场陋习,《武威县志》上说:“化南好学,至老而不厌。做官时,每天早起批阅公文,午间处理公事。下午则集合幕僚、儒生、子侄学习,读经史,谈典故。晚上回去读书,书声琅琅达于署外。”后来,他辞官回乡,主讲武威书院,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学子。
(武威文庙孔子像)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