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研究 > 汉唐文化 >

隋代武威曹庆珍投笔从戎

发布时间:2019-07-05      
  武威文庙保存有一块《隋故燕山府鹰击郎将曹府君墓志铭》,该墓志铭刻于唐贞观五年(631年),1977年出土于武威城南枣园村。墓志记载了隋唐时期武威曹达、曹浑、曹庆珍祖孙三代的基本情况,尤其详细介绍了墓主人曹庆珍的赫赫战功。其中曹庆珍投笔从戎一事,堪比汉代的班超。
 
  墓志铭首先介绍墓主人的名讳和祖籍,“君讳庆珍,字元玚。沛国谯人。”接着记载了曹庆珍先祖曹晃的经历,“十四世祖晃,汉大中大夫、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遭吕禄之乱,因居凉州姑臧县焉。君其后也”。也就是说,曹庆珍的先祖从汉代起就居住在凉州。
 
   墓志记载,曹庆珍的祖父曹达,于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任甘州西安县令。如果说曹庆珍的祖父曹达是文职官员,那么其父亲曹浑则是统军武将。墓志记载,曹浑于建德四年(575年)出任大都督、黄石镇将,守卫边疆,关河平安,后战死沙场,英勇殉国。
 
  父亲去世时,曹庆珍只有18岁。墓志记载,曹庆珍“生居戎马之间,长习韬奇之略”,年轻时就有文韬武略。当时,曹庆珍的主要任务是读书。但也许是父亲的英雄气概熏陶了他,他毅然像汉代班超一样,“投笔掷砚,志在立功”。我们从墓志铭中记载的这八个字,可以想象出他的万丈豪情。东汉班超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像傅介子张骞一样,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而曹庆珍正和班超一样,投笔从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戎马生涯。
 
  曹庆珍弃文从武之后,先后在北周、隋朝时任统军、别将、都督。墓志铭记载,曹庆珍担任都督后,率领军队出玉塞(长城一带),战金微(漠北一带),“日逐亡魂,月氏丧胆”,常年在西北边疆作战,因战功卓著,升任旅帅、校尉、司马等官职。
 
  墓志记载,曹庆珍在军营“抚军若子,体国如家”,也即爱惜士卒,爱国如家;而且“趣事戎行,必同甘苦”,以戍守边关、保家卫国为荣,与士卒同甘共苦,共抒家国情怀。
 
  正因如此,曹庆珍深得军心,在边关很有声望,隋朝时,曹庆珍升为武威郡燕山府(焉支山一带)鹰击郎将。
 
  曹庆珍升任燕山府鹰击郎将后,又率军在莎车、蒱海等西域丝路南道作战,墓志记载,“控桃花之马,历阵冲营;弯明月之弓,饮梁穿札。劲草疾风,岁寒弥厉”,在边塞苦寒之地,他开疆拓土,征战万里,为隋朝控制西域立下赫赫战功。
 
  隋亡之后,曹庆珍在唐朝还生活了十几年,年过古稀,仍然老当益壮,征战沙场,墓志记载,“方愿申威葱岭,宣力居延”,意思指曹庆珍将要率军征战更远的葱岭、居延等地,不幸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十一月十日去世,享年73岁。贞观五年(631年)二月六日葬于武威城南。
 
  纵观曹庆珍的一生,他投笔从戎之后,常年在河西边塞、西域南道作战,为隋朝经略河西、西域作出了贡献。
 
  关于曹庆珍,还有一种说法。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培红先生曾撰文,怀疑曹庆珍就是隋末劝说李轨建立大凉国称帝的谋士曹珍,在李轨被杀之后投降大唐。此说虽有道理,但因为墓志铭对此事没有片言只语的记载,入唐之后曹庆珍的生活状况也未提及,只能继续寻找强有力的证据。
 
  也有专家考证,认为隋唐时期的武威曹庆珍家族并非墓志铭中所说的“沛国谯人”,而是粟特胡人。(文/李元辉)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