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研究 > 汉唐文化 >

历史上的“西凉州”

发布时间:2019-07-05      
  在历史上,除“凉州”之外,还出现过“西凉州”的名称。
 
  关于“西凉州”,由于年代久远,几乎是鲜为人知,有必要详尽叙述一下。
 
  西凉州在南北朝时期和元朝共设置过两次,而且管辖范围也不尽相同。那么,西凉州是在怎样的形势下设置的?它的管辖范围又是哪里呢?
 
  先看一看有关南北朝时期的几则史料。
 
  《周书•卷三十七•韩褒传》记载,“十二年,除都督、西凉州刺史。羌胡之俗,轻贫弱,尚豪富。豪富之家,侵渔小民,同于仆隶。故贫者日削,豪者益富。褒乃悉募贫人,以充兵士,优复其家,蠲免徭赋。又调富人财物以振给之。每西域商货至,又先尽贫者市之。于是贫富渐均,户口殷实。十六年,加大都督、凉州诸军事。”大意是,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韩褒升任西凉州刺史,抑制豪强,优抚贫弱,加封大都督,成为地方的军事长官。
 
  《周书•卷二十八•史宁传》记载,“十二年,转凉州刺史。宁未至而前刺史宇文仲和据州作乱。诏遣独孤信率兵与宁讨之。宁先至凉州,为陈祸福,城中吏民皆相率降附。仲和仍据城不下,寻亦克之。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凉西凉二州诸军事、散骑常侍、凉州刺史。”大意是,史宁于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出任凉州刺史,以凉州刺史的身份都督凉、西凉二州诸军事。
 
  上述两则史料中,都出现了西凉州。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培红先生认为,西凉州设置于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那一年,独孤信、史宁平定凉州刺史宇文仲和叛乱之后,西魏宇文泰为了加强对河西地区的统治,将张掖郡升格为西凉州。
 
  而张掖著名作家田瞳先生认为,西凉州设置于北魏孝文帝十一年(487年)。他发表在《兰州日报》的文章《张掖的历史轨迹》中对此叙述的十分详细:“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拔焘挥军挺进河西,一举占领北凉,逐沮渠氏宗族及其部属徙于平城(山西大同)。次年,拓拔焘的二弟拓拔丕由武威移镇张掖,凉州的治所也随之迁至张掖,开始建立军镇,对河西进行军事管制。从此张掖又被称作凉州。为了有别于姑臧的凉州,又把张掖称之为西凉州。过了47年之后,到了北魏孝文帝十一年(487年),西凉解除军事管制,改镇为州,正式在张掖置西凉州。”
 
  相对比较权威的记载,来自于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张掖综合年鉴(2004—2005)》,其在“历史沿革”一章中这样叙述:“北魏灭北凉后,撤销秦州与沙州,将凉州治所向西移到张掖,故称西凉州……后将行政郡县改为军事重镇,改武威郡为武威镇,张掖郡为张掖军……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八月,改镇为州,武威镇改为凉州,张掖仍保留西凉州建置,辖张掖郡、西郡、临松郡、建康郡、酒泉郡五郡。西魏前期,张掖仍为西凉州……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西凉州为甘州。”在此书中,西凉州的正式设置时间是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八月。
 
  上述资料中,之所以出现“由武威移镇张掖”的情况,是因为北魏灭北凉后,“徙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再加上西魏在平定宇文仲和之乱后,“迁其民六千余家于长安”,两次大迁徙,导致凉州人口急剧锐减,以致于出现了土旷人虚、经济萧条的局面。
 
  可见,南北朝时期的西凉州由北魏或西魏设置,管辖范围是张掖至酒泉一带。到西魏废帝三年(554年),西凉州改名为甘州,退出了历史舞台。
 
  西凉州之名再次出现,则是七百多年后的元朝统治时期,那时,凉州又被称之为西凉州。
 
  事情还得从西凉府说起。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在武威置西凉府。但当时凉州已被党项占领,党项首领元昊加紧对凉州的经营,后成为西夏辅郡。1227年,蒙古占领西凉府。此后,蒙古大汗窝阔台将原西夏故地封赐给次子阔端,阔端“开府西凉”。阔端谢世后,其王位和封地由第三子只必帖木儿继承。后来,只必帖木儿在今凉州区永昌镇地界筑新城,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十一月建成,赐名永昌府。
 
  《元史•地理志》记载,“至元十五年,以永昌王宫殿所在立永昌路,降西凉府为州立焉”,意思是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在永昌府设置永昌路,把西凉府降格为西凉州,隶属永昌路。因此,从1278年开始,凉州又称之为西凉州,此名称存在了近100年。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派征西将军冯胜平定西凉州,洪武九年(1376年),改西凉州为凉州卫。
 
  从此,西凉州之名彻底在历史上消失,成为永久的回忆。(文/李元辉)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