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研究 > 汉唐文化 >

凉州总管杨恭仁

发布时间:2019-07-05      
  公元619年,唐朝因为刚刚平定凉州李轨,急需一位熟悉西北军情的要员治理凉州及西北。李渊把身边官员细细梳理了一遍,把目光放在了隋朝降将杨恭仁的身上。
 
  据《新唐书•杨恭仁传》记载,杨恭仁为陕西华阴市人,在隋文帝仁寿年间(601年—604年),多次迁任为甘州剌史,处理政务得当,边民安宁。后来调任工部侍郎、吏部侍郎、谒者大夫,并平定礼部尚书杨玄感叛乱,因功被隋炀帝提拔为正议大夫。因为杨恭仁素来廉正,遭到朝廷大臣们的排挤,被外放为河南道大使。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兵变,弑杀隋炀帝,以杨恭仁为吏部尚书。不久,杨恭仁随宇文化及逃至河北,驻守于魏县。
 
  619年,魏州总管元宝藏归附唐朝,并捕获杨恭仁,将他送往长安。唐高祖李渊与杨恭仁当初都是隋朝的封疆大吏,两人私交不错。李渊见到杨恭仁,十分高兴,对他非常礼遇。杨恭仁也愿意投降大唐,助李渊一臂之力。于是,李渊任命其为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这时,在凉州总管的人选上,李渊想到了杨恭仁。杨恭仁曾担任甘州刺史,熟悉西北军情,李渊遍观左右,觉得杨恭仁是不二人选。于是,李渊就拜杨恭仁为河西道安抚大使、检校凉州总管,让他镇守凉州及西北一带。
 
  杨恭仁欣然领命,辞别李渊,一路风尘,远赴凉州。
 
  杨恭仁来到凉州后,果然不辜负李渊对他的期望,他励精图治,运筹帷幄,迅速稳定了西北局势,让刚刚成立的大唐王朝没有后顾之忧。史书记载,他在凉州总管一任上主要干了三件大事,件件掷地有声,永留史册。
 
  一是抚慰西北部落。由于他长期在边地任职,熟悉种族部落情况,决定对西北各个部落展开抚慰工作,让他们归附大唐。经过杨恭仁精心筹划,耐心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葱岭以东的各部落全都倾心归附唐朝,都来向大唐朝贡献礼。
 
  二是吓退突厥大军。由于突厥势力强大,仍然成为大唐西北的最大隐患。622年,突厥颉利可汗率数万大军入侵凉州。一时之间,凉州城弥漫着一股紧张惊慌的情绪。但杨恭仁面不改色,镇定自若,他一边积极设置防御,一边虚张声势,遍插旗帜,多布疑兵,静静地等待突厥骑兵的到来。颉利可汗来到凉州城下,看到大漠戈壁、长城墩燧上到处都是唐军的旗帜,再看城头守军井然有序,害怕遭到唐军的围歼,下令大军撤退。就这样,杨恭仁不费一兵一卒,吓退了敌军,保卫了凉州的安全。
 
  三是平定瓜州叛乱。突厥刚刚退去,瓜州刺史贺拔威又拥兵作乱。杨恭仁一边向长安汇报叛乱情况,一边不等朝廷诏书,迅速在凉州招募轻捷勇健之士,急速行军,来到瓜州,对叛军发动突然袭击。叛军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惊慌失措,连失二城。杨恭仁随后又将抓获的俘虏一律释放,以瓦解叛军的斗志。叛军果然感激杨恭仁的恩惠,把贺拔威来了个五花大绑,押着他向杨恭仁缴械投降,瓜州之乱遂平。
 
  抚慰部落,退敌平叛,让大唐的西北边境坚不可摧,安然无恙,显示了杨恭仁卓越的治边才能。唐高祖对杨恭仁信任有加,高度赞赏。623年,杨恭仁被召回长安,担任中书令,兼吏部尚书,仍遥领凉州军务。后来,杨恭仁又改任左卫大将军、鼓旗将军。后因年老,上疏请求退休。唐太宗遂加拜特进,让他归家休养。
 
  杨恭仁性情谦和忠厚,以礼待人,显贵以后,仍然对人十分客气,所以声望更高,当时人把他比做汉朝的石庆。639年,杨恭仁病逝,享年七十二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潭州都督,谥号孝,陪葬昭陵。《大唐故特进观国公(杨恭仁)墓志》对其评价极高,说他“伟哉世德,赫矣名臣,功书策府,道照彝伦”、“材倾大夏,道丧贞臣,遗风余烈,万古今辰。”(文/李元辉)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