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凉时期,河西地区成为佛学东渐、儒学西进的重要地段,保存和继承了中原文化,推动了河西地区文化发展繁荣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五凉文化是凉州文化的核心文化,多种文明融汇贯通,多元文化互学互鉴,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其“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西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彰显出独特内涵和重要价值,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历久弥新的璀璨光芒,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提供了实证。
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大乱,河西地区相对安定。河西地区自凉州刺史张轨始,将兴学重教作为立国之本,开始振兴文化教育。此后,各个政权普遍效仿推广,从而使中原文化在河西地区得以保存延续,促进了文教事业的兴盛。
一是大力倡导儒学,推行教化,促进了河西文化的繁荣发展。前凉张轨“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始置崇文祭酒,位视别驾,春秋行乡射之礼。”张寔“学尚明察,敬贤爱士。”南凉秃发利鹿孤“以田玄冲、赵诞为博士祭酒,以教胄子。”西凉李暠“立泮宫,增高门学生五百人。起嘉纳堂于后园,以图赞所志。”北凉沮渠蒙逊“起游林堂于内苑,图列古圣贤之像……论谈经传。”《魏书》载,凉州“自张氏以来,号有华风”。
二是五凉统治者普遍采取礼遇士人、重视知识分子的政策。无论是宋纤、郭荷、祈嘉、刘昞等世居河西的士人,还是江琼、程骏、常爽等来自中原的知识分子,无论在朝居官或在野属文者,皆受张轨及其他五凉统治者的礼遇、信任和重用。
三是民间教育家和学者辈出,隐居乡里、传道授业兼以著述的学者很多,例如刘昞隐居酒泉期间,身边学生达数百人;祈嘉海渚讲学时,教授门生百余人。民间学术文化活动与官方学术活动相得益彰,互相补充,形成了教育多元化的格局,共同推动了五凉文化的繁荣发展。
四是儒学东传。五凉的儒学不仅在凉州一地得到蓬勃的发展,而且还东传至刘宋、北魏,影响到到后来儒学的发展。北凉的儒学典籍在正史记载中第一次东传至江南王朝,是437年,北凉呈献给刘宋王朝154卷典籍,包括经学、史学、地理、文字学、天文、历法、算学等各个方面。河西政权这样大规模地向江南政权进献图书的事例,是五凉时期河西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东传。北魏灭北凉后,河西文化随着大批的儒家名士到了北魏,是河西儒学第二次大规模东传,推进了北魏拓跋氏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进程,对后来中原的文化复兴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便说:“魏之儒风及平凉州之后始振。”
作者简介:李元辉,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甘肃省历史学会理事。独著、合著有《话说五凉》《汗血宝马》《天马长歌》《古诗词中的凉州》《诗文话天马故里》。在《甘肃日报》“甘肃史话”栏目发表专版文章10篇,并在《陇右文博》《民主协商报》《发展》《新丝路》等报刊杂志发表历史文化类文章一百余篇。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