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研究 > 五凉文化 >

《北凉石塔论述》之“武威石塔”

发布时间:2021-05-12      
      《北凉石塔论述》一文,是杜斗城先生作为导师为殷光明先生选题并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论文,全文原载于《敦煌学辑刊》(1998年第1期P87-107);殷光明先生于1999年以相同论题获得了兰州大学敦煌学博士学位;2000年6月殷光明先生编著的《北凉石塔研究》一书由台湾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出版;2009年12月由杜斗城先生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河西佛教史》一书对《北凉石塔论述》一文进行了修订并全文收录。由于《北凉石塔论述》原文内容篇幅较长,此处对原文进行了摘录整理,以供交流学习,全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14座北凉石塔及其建造年代和造像特征
      我国目前已知北凉时期的石塔共有十四座,发现于属北凉时期的河西走廊及新疆的吐鲁番地区,所以学术界称其为“北凉石塔”。在这些石塔中,有明确纪年或残存部分纪年的共七座:
      敦煌□吉德(玄始十五年,426年)石塔。
      酒泉马德惠承阳(承光)二年(426年)石塔。
      酒泉高善穆承玄元年(428年)石塔。
      酒泉田弘承玄二年(429年)石塔。
      酒泉白双咀缘禾(延和)三年(434年)石塔。
      敦煌索阿后缘禾(延和)四年(435年)石塔。
      酒泉程段儿太缘(太延)二年(436年)石塔。
      另外七座为无纪年或纪年残损者:
      武威石塔
      酒泉残塔段
      敦煌沙山石塔
      敦煌王□坚石塔
      敦煌眠州庙石塔
      吐鲁番宋庆石塔
      吐鲁番小石塔
      以上无纪年塔的年代,也大体在纪年塔(426-436年)之间,或距这一年限不远。
      在十四座塔中,造型完整者有高、程、王三塔和沙山塔、武威塔,其余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损,但塔的主体部分大都完整。这些石塔体积不大,造型精巧,雕刻细腻。其中最大的敦煌眠州庙石塔残高96厘米,最小的索阿后塔仅高16. 9厘米,其余高度大都在40厘米左右。因而,有些研究者称其为“微型塔”。除武威塔外,这些石塔的造型都是由八角形塔基、圆柱形塔身、覆钵形塔肩、塔颈、相轮、塔盖六个部分组成。塔基下多有榫头,说明塔基下原有塔座。雕刻内容:八面形塔基上每面有一雕或线刻像,每像上方刻八卦符号(仅口吉德塔和白氏塔为发愿文或经文),圆柱形塔身刻造塔施主的发愿文和《增一阿含经》中一段经文(仅白氏塔柱身为八龛像)。覆钵形塔肩周开八个圆拱形龛,龛内浮雕或线刻七佛一菩萨;肩上部饰覆莲瓣。再上为短塔颈,颈上为一至七层相轮,各塔层数不同,均为单数。五、七层相轮高大粗壮,约占全塔的五分之一;最上为半球形宝盖。
      北凉石塔自本世纪中叶陆续发现和公布后,即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这批北凉石塔是已知时代最早的中国古塔的实例,对研究中国早期塔的形制及演变提供了珍贵资料。北凉石塔的各类造像、装饰,代表了我国早期佛教艺术的某些典型题材、造像特征和艺术风格;而其各部分的造像内容、文字、图符,则反映了我国当时的佛教思想、佛教的传播及其与中国传统信仰相结合的情况,所以是研究早期佛教艺术和佛教思想流派的重要标本。同时,纪年明确的北凉石塔和塔体造像,对认识河西早期石窟的特征,也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旁证。
      在现存14座北凉塔中,有完整纪年的共6座。所以,这6座纪年塔就成为判断其余无纪年石塔的标尺。
      马德惠塔:承阳(承光)二年(426年)
      高善穆塔:承玄元年(428年)
      田弘塔:承玄二年(429年)
      白双塔:缘禾(延和)三年(434年)
      索阿后塔:缘禾(延和)四年(435年)
      程段儿塔:太缘(太延)二年(436年)
      这6座有确切纪年的石塔,都属北凉时期建造,所以,这6塔的基本形制类同。但这6塔中的每一塔又有一些独自的造像特点,而那些相近年代的石塔又有着共同的风格和造像特征。
      通过对6座有明确纪年石塔的分析,基本可以确定其余8座无纪年石塔的相对年代。在酒泉、敦煌出土的6座石塔纪年中,最早为公元426年,最晚是公元436年,前后相差仅十年。所以,8座无纪年塔的建造年代,大体上也在此年限之间,或距此年限不远。
二 、武威石塔及其建造年代和造像特征
      武威石塔的建造年代不详。粗沙岩石雕成,塔身和龛像均有不同程度残损。通高78厘米,方形塔基边长27. 5厘米。塔的造型与前述诸塔不同,分为两部分。上部圆锥形塔身分为三层,每层周开八个圆拱形浅龛,尖拱龛楣。上层龛内为八身禅定佛像;中层七身禅定佛像,一身交脚菩萨;下层七身佛像,一身思维菩萨。佛著通肩和左袒二式袈裟,菩萨姿态、服装同白氏塔。佛坐低平座,有些佛像无座,菩萨坐高座。下部四方塔基,两面凿成斜线纹,两面残存有浮雕供养人像。
      武威石塔石质粗糙,残损严重,细部特征不易辨识。从该塔的造像特征来看,基座其中一面的浮雕像为单腿跪姿,双手举盘于头顶。龛像的尖拱素面龛楣,通肩和左袒二式袈裟均与426年的“马德惠塔”相同或相似(马德惠塔的龛像为通肩和右袒袈裟)。但是,该塔佛像均呈禅定相,弥勒菩萨双手叠于胸前,坐高座,交脚位置低,双膝间距小以及半跏思惟像的题材,却与428年、434年诸塔的相同或相似。因此,该塔的建造年代不晚于434年。另外,由于此塔是酒泉以东地区的唯一北凉石塔,所以,在石塔造型和造像艺术上与酒泉及以西地区诸塔存在一些差异。
      据出土文书记载,阚爽于缘禾四年(435年)十月(文献记载为五月以前),即在高昌自立为王,北凉势力撤出了高昌。沮渠牧犍降魏后,其弟(原酒泉太守沮渠无讳)率部众西逃敦煌,后又弃敦煌,率领宗族以及百姓万余家西渡流沙,于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击败阐爽,占据高昌,仍以凉王自称,是为北凉裔部政权。当时,许多佛教僧人、文人学士及能工巧匠也与其一起迁到了高昌。无讳卒,其弟安周代立(是年444年),安周笃信佛教,已为出土的数件沮渠安周供养经、造寺碑等所证实,可见这时河西佛教的中心也移至高昌,这种情况直至安周的北凉残余政权为柔然所灭(是年460年)。吐鲁番二塔就建造于442年至460年之间。435、436年的索、程二塔至沮渠无讳称王高昌(442年),最少相距8年。所以,由于时间的推移和地域的变化,吐鲁番二塔和索、程二塔之间,在造像特征和风格上出现了比较显著的变化。(蔡建宏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