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区原称姑臧县,可从清朝雍正二年上溯到西汉时期,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若再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那就更源远流长了。
总之,凉州人士对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起根发苗似乎是个“谜”,故不时地且有人在探微或剖译:或曰武威城始建于匈奴,其依据是《后汉书·窦融传》:姑臧县注引《西河旧事》记载:“凉州城,昔匈奴故盖臧城,后人音讹,名姑臧也”。另一说,姑臧地名,来自羌语,系羌族地名。“臧”和“藏”,在古文中通用。“姑”是羌族部落的“种”姓;“藏”是羌语,对“家庭”或“部落”的称谓。这一点乃是王宝元先生考证的,笔者原则上赞成,它因是历史的后话。
更具权威而有说服力的证据,笔者认为是《汲冢周书》中所载辞条。本书它由汲郡墓中发现的古文竹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难得的典籍,为我们今天研究姑臧城的源头及称谓提供了可贵依据。其记载:在商周时期,中国“正北的大夏、莎车、戎翟、月氏、空同、姑藏”等十大部族。其“居住区域的大致范围是东起河南汝阳,西至甘肃河西”这就历史地告诉我们,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姑藏族同其它民族就在祁连山谷水间,尤其在今凉州一带休养生息。在姑藏人的眼里,今凉州区一带是一块可牧、可耕、可渔的好地方,襟带五涧石羊,面临雪岭祁连,背靠草湖大漠,东西大道畅通无阻和中间是沃野平川的形胜地,也视为他们祖孙生存兴盛的发祥地。然此发祥地若从行政角度讲,至少是姑藏族的一个人口较密集的中心聚落;历经沧桑,发展至战国中期,由聚落走向建起带有政治色彩的小城堡,外族人则称之为“姑藏城也”。战国时期羌人活动于祁连山中,约至战国晚期,羌族由扁都口进入民乐、山丹,并渐布河西走廊,而姑藏族在各民族大融合之中已有一大部分衍化为羌族,故羌族后裔中,至今尚有姑藏族的支流或影子。至秦汉时期,北方匈奴统治者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其为了巩固在河西的统治地位,视姑臧旧城为龙盘凤鸣、金盆银山而能使江山万年、百姓丰衣足食的风水宝地,故调军民万人以扩建城垣;竣工后,虽规模增大,街衢宽阔整齐雄伟,但仍称姑臧城。
为何不称匈奴城?因旧城堡原是姑藏族始创的,而且城堡内外还居住着颇有实力的姑藏族后裔。匈奴统治者为了安定,同姑藏族诸羌族、苗族等众部族和平相处而称原名耳。同时在城内修有王宫及祭天坛,故又称为龙城,此乃是匈奴人的习俗吧。直到汉武帝打垮匈奴统治者和夺走“祭天金人”后,在河西实行郡县制,姑臧城始置姑臧县,先隶于张掖郡,不久且隶于武威郡耳。
然而,姑藏族和姑臧城,它们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轨迹,尽管是曲折、复杂和艰苦的,但也是辉煌的。我们今天大力弘扬华夏文化暨西部文化与五凉文化,但无论如何,不能忘却姑藏族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