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台文旅综合体开园以来,成了武威人闲暇之时必去一趟的城市花园,也成了展现武威城市魅力的文化盛地。景区南面的“姑臧合市”“姑臧夜市”每天都人流如织,热闹非凡,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武威美食味。而景区北面的“中国葡萄酒城展览馆”犹如一位端庄娴静的大家闺秀,正在用她的樱桃小口,品味着鲜红醇香的葡萄美酒,也等待着享受了喧嚣与美味的游客,来一睹她的芳容,与她共享美酒与清静。
2012年10月,武威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葡萄酒城”,这是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国字号的“葡萄酒城”。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的千古绝唱《凉州词》,让人们知道了凉州的葡萄美酒的甘醇,凉州将士的豪放与洒脱。作为古凉州的核心区域,武威是我国最早种植葡萄并酿造葡萄酒的地区,是我国葡萄酒文化的发祥地,被评为“中国葡萄酒城”,是实至而名归。
世界上最早的葡萄酒可以追溯到10000年前。在科尔奇斯(在今天的格鲁吉亚境内)的古老地区,发现的葡萄酒遗存,据检测为公元前8000年的产物。中美科学家在河南舞阳贾湖村新石器时代前期的遗址中发现陶器内壁上沉积了稻米、蜂蜜、山楂、葡萄等成分,碳十四同位素测定其年代在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800年。这说明,至少早在9000年前,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酿造葡萄酒了。公元前1600年,在夏王朝皇室成员的葬礼上,已经使用了葡萄酒的陶器。
抛开远古的考古发现不说,中国的葡萄酒业肇始于张骞出使西域,西汉是中国葡萄酒业的肇始期。汉武帝建元年间,张骞出使西域时(公元前138-119年)从大宛(古代中亚国名,今属乌兹别克斯坦)带回了欧亚种的葡萄,当时称作“蒲桃”或者“蒲萄”。《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年不败。”“汉使(张骞)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桃。”张骞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募了一些酿酒技工,这就是我国葡萄酒酿造业的开始,距今已经2000多年了。葡萄从西域引入,先至新疆,再至河西走廊,到达陕西西安,其后传至华北、东北地区。
东汉末年,常年战乱使得国力衰微,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变得极度困难,葡萄酒也变得异常珍贵。《三国志·魏志·明帝纪》中,裴松子注引汉赵岐《三辅决录》:“(孟)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遗(张)让,即拜凉州刺史。”这就是著名的“孟佗斗酒换刺史”,即孟佗以一斛(约合今20升)葡萄酒贿赂权臣张让,换得凉州刺史之职,可见当时葡萄酒身价之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葡萄酒文化的兴起时期。当时既种植张骞引入的欧亚种的酿酒葡萄,也种植我国原产的葡萄。从当时的文献和文人的诗词歌赋中,可以看到葡萄酒非常受欢迎。
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非常喜爱葡萄和葡萄酒,颁布了著名的《魏文帝凉州葡萄诏》。清代学术大家武威翰林张澍所著的《凉州府志备考·艺文卷一》中收录了《魏文帝凉州葡萄诏》,其文为:“魏文帝诏群臣曰:旦设葡萄解酒,宿酲(音呈)掩露而食,甘而不(亻肙)(音怨),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悁(音渊)。又酿以为酒,甘于麯米,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涎咽唾,况亲食之耶。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
张澍还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凉州葡萄酒》,对家乡凉州的葡萄酒赞赏有加:“凉州美酒说葡萄,过客倾囊质宝刀。不愿封侯县(悬)斗印,聊拼一醉卧亭皋。”
唐朝是我国葡萄酒文化兴盛的时期,王翰的《凉州词》即是明证。盛唐时期社会稳定,人民富庶。不仅王公大臣喜好葡萄酒,民间酿造和饮用也十分普遍。据《太平御览》记载,贞观十三年(640),唐军破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唐太宗从高昌国获得马乳葡萄种和葡萄酒法后,不仅在皇宫御苑里大种葡萄,还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制,酿成的葡萄酒自己觉得满意,还用来赐予群臣。以直言敢谏闻名的唐太宗重臣魏征,不仅喜欢喝葡萄酒还酿得上好的葡萄酒献给唐太宗,太宗饮后觉得其味“史所未有”。著名文学家刘禹锡在《蒲桃歌》中记载了他从种植葡萄到收获的全过程,包括修剪、施肥、灌溉等管理方法,并且获得了葡萄的丰收。作为地方官员他能够准确地掌握葡萄栽培技术,可见盛唐时期葡萄种植业的发达。
2019年,位于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祁连镇的唐代吐谷浑喜王慕容智的墓葬被发掘,该墓葬中出土的银胡瓶中保存的液体,经过分析研究竟然是白葡萄酒,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白葡萄酒。
武威,据守河西走廊东端门户,自古以来就是丝路重镇,特别是在以“长安”为首都的汉唐时代,更是国家藩卫,通都大邑。凉州葡萄酒的悠久历史,是武威灿烂的文化、厚重的历史的重要表现。而中国葡萄酒城展览馆,就是凉州葡萄酒文化的集中展现场所。
作者简介
赵大泰,甘肃武威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主编非遗专著《凉州贤孝之“二十四孝”》《凉州贤孝之“三十六记”》,主持完成省社科院单列课题2项,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