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鍑
青铜鍑(耳)
青铜鍑(耳)
2006年4月,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河湾村三组村民在搭建温棚,在距地表深1米左右处发现了一件青铜器。市、区文物部门接到报告后随即前往现场,在当地公安派出部门的配合下,将发现青铜器运回有关文物单位收藏。此后,甘肃省文物局组织文物鉴定专家组,对出土文物进行了初步鉴定。认为这是一件在战国末至西汉初的罕见的大型青铜鍑,具有典型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青铜鍑整体为圆球形,下面为喇叭形圈足底,底侧开3小孔,肩部有3虎牙,中部为4环釦。通高1.18米,其中底高0.19米,底径0.38米;上端口径0.87米,深0.97米,腹围3.42米;虎耳长0.19米,高0.07米;重约150多公斤。底外部表面有明显的烟熏痕迹。从器物表面看,4环釦以下外面有一圈铸缝,4环釦以上外面,上下有3道铸缝,内壁光滑无缝。因此,整个器物除了3虎耳外,其它为一次铸成。根据文物的器型、铜质以及三个“虎耳”,老虎的眼睛、牙齿等形象分析具有典型的战国末到汉代早期的特征。由此推断,该青铜器最晚年代应在西汉武帝(公元前140年)以前,是一件罕见的秦末汉初匈奴铸造的大型青铜鍑。鍑,釜属,似瓮。在《汉书》九四下《匈奴传》就有这样的记载:“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风,多赍鬴鍑薪炭,重不可胜”。这件铜鍑从器形重量和用途上看与史书记载相吻合。“刻字石头”,长0.43米,宽0.3米;厚0.05米。两面均有刀刻痕迹,象似文字,又象记事符号,是否匈奴用的文字和符号,有待进一步研究。
匈奴是我国以至亚欧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民族,长时间活动于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公元前3世纪以前(战国时期),散牧于阴山、河套地区,到公元前3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一个首领叫头曼,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变改的基础上,逐渐把各部族联合起来,自称单于,标志着匈奴政权的初步成立。在五原一带(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修建了头曼城。头曼后被秦军击败,北退七百余里。秦筑长城,主要是防御匈奴南下侵扰。秦末,匈奴重占河套地区。公元前201年,头曼的儿子冒顿从月氏逃回,杀父夺权,自立为单于,加强政权建设,使匈奴迅速强大起来。特别是冒顿、老上、军臣三个单于时期(前209--前216年),匈奴不断向外扩张,把领土扩张到蒙古高原、新疆和甘肃的河西走廊,同当时生活在这一带的月氏,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因为这里是中西交通、商贸的要道,宜农宜牧,又靠近甘、青的羌人,可以利用羌人的威胁攻击汉朝。所以分派休屠部驻武威,浑邪部驻牧张掖及额济纳一带,统领从兰州到罗布泊的十余种民族,几十个部落。匈奴人还多次侵扰汉朝边境,如公元前201年,围汉高祖刘邦于白登山(山西大同市东北)。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老上单于率兵攻入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彭阳(今甘肃镇原)、派奇兵到泾川烧了回中宫,直接威胁到汉朝首都长安的安全。
武威当时为匈奴休屠王所据。这里地势平坦,水草丰美,是发展农牧生产的理想之地。休屠王在距今武威市城北六十里石羊河西岸上,筑了一座休屠城,作为王宫;又在今武威市城所在地修建了“盖臧城”。“盖臧”是匈奴语,也许是翻译的关系,后人误读为“姑臧”。据《河西旧事》记载:姑臧城呈方形,南北长七里,东西宽三里,周长二十里,规模之大。由此可见,当时匈奴经济势力的强大。出土的青铜鍑,当为这一时期的遗物。如此巨大的青铜鍑在国内发现的匈奴青铜器中所罕见,就是在国内发现的其它青铜器中也不多见,反映出了当时匈奴国力强盛,社会经济的发达和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