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旗堡遗址
发布时间:2019-11-19
蔡旗堡遗址位于民勤县城西南约60公里处,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 )。据史料记载,古城墙高三丈五尺、厚二丈八尺,周长五百零四丈。东西两面各有一个城门。城内有公署、仓厂、门楼,它是当时镇番设置的第一个大镇。
蔡旗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接镇番,南通凉州,是镇番城的西南门户。当时,内蒙一带的少数民族经常入侵镇番,当地人称他们为“套虏”。自从蔡旗堡设镇修城后,明清两代多次对城墙、烽墩进行加固维修,还调拨一定的武器弹药,目的是对”套虏”严加防范,扼制了“套虏”对镇番城的威胁,同时对凉州也起保卫作用。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镇番城至蔡旗堡的沿大路烽墩达到二十九座。万历中期,“套虏”多次进犯蔡旗堡,当地居民十分不安。万历十九年(1591年),王从谏任蔡旗堡守备、都指挥同知,在他的带领下修了壕沟、墩堡,建造了营房,兵民都很拥护王从谏。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青海银定歹成进攻凉州,镇番参将潘国振奉令支援,他害怕兵力不足,在蔡旗堡招募民丁三百多人,与敌人大战,虽伤亡严重,但最后获胜。
天启四年(1624年),西宁人柴时华任蔡旗堡守备。因为蔡旗堡是凉州和镇番的咽喉,多次遭“套虏”的袭击,柴时华筹备资金修补城墙,添置了战马一百多匹。从此“套虏”不敢轻易冒犯。柴时华还曾经在一年之内三次援助镇番城,都取得了显赫战功。崇祯元年(1628年),因柴时华有将才,调任甘肃镇标。他离职时,蔡旗堡男女老少夹道欢送,依依不舍,极力挽留。
柴时华调离后,赵御接任蔡旗堡守备。同年七月,“套虏”进犯重兴堡,赵御和中军千总甄陶彦率军抵御,取得重兴堡大捷。八月,“套虏”又进犯三岔、红水河,赵御率军参战,再次获胜。崇祯五年(1632年),赵御遵照上级指示,在凉州镇番沿途修工事,筑城池,设驿传,增墩寨,用来防御外来侵掠者。接着他又捐了钱,买了三十多石粮食,分发给墩军,对严加防范的给以奖励。
崇祯十五年(1642年),蔡旗堡守备孙如业,率军加固了城墙,用石泥对毁坏的城墙进行了维修。随后,又从都督府调拨了一些枪械、马刀、火药等武器弹药,用来防御敌寇。
清顺治二年(1645年),蔡旗堡分都司镇守,扼制敌寇通往凉州、镇番。驻扎官兵四十二名,人员的军饷和牲口的粮草由镇番营供给。
顺治年间,由于战事频繁,顺治五年(1648年)在镇番人何孔述的带领下,从镇番卫城至蔡旗堡,沿大路增设烽墩八座,对原来的烽墩进行了加固维修。
自此以后,蔡旗堡古城在军事方面不像以前那样重要了,似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变得默默无闻。
有明以来,蔡旗堡没有学校,生童就学,或到凉州,或到镇番,诸多不便。雍正三年(1725年),始立学舍,请康来庆为师,招生百馀人。从此,当地的教育事业生根发芽,逐渐发展,二百多年来培养了许多人才。(梁晓英)
(注:本文选自梁新民、杨福编写的《武威历史文化丛书》之《名胜古迹》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