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研究 > 五凉文化 >

吐谷浑墓葬研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史研究的重要一环

发布时间:2023-04-07      

 “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时还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公布的六项重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吐谷浑王族墓葬出土文物再现了吐谷浑的历史,见证了文化交流融合,是吐谷浑民族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重要实证。借助出土文物,开展吐谷浑历史以及葬俗等研究,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史研究意义重大。

 一、吐谷浑墓葬是吐谷浑民族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重要实证

 从墓葬葬俗和出土文物来看,墓葬兼具中原、吐谷浑、吐蕃、北方草原等多种文化元素,显示了我国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实证。

 (一)吐谷浑葬俗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从已发现的吐谷浑王族墓葬,出土的墓志铭以及大量的随葬品,墓葬的结构,形制等等,可以看出吐谷浑民族的丧葬制度。吐谷浑葬俗源自古老的鲜卑族传统,到达青藏高原后,受到吐蕃、突厥等民族的影响而有变化,归附唐朝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有许多变化。武威发现的吐谷浑王族墓葬均在唐早中期,具有中原地区高等级墓葬的基本特征,以唐代葬制为主,兼有吐谷浑、吐蕃等文化因素,显示了我国丝绸之路沿线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实证。

 (二)吐谷浑墓葬出土文物见证文化交流融合。如慕容智墓葬中发现唐代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种类多样的丝织品。墓葬出土的丝织品不仅纹样种类丰富,而且工艺先进,十分精美,样式有团窠纹、对狮纹、翼马纹、对鹿纹、孔雀纹、麒麟纹等多种,运用了夹缬、扎染、刺绣等当时中原最先进的丝织品制作工艺。从中不仅可以反映出唐代精湛的丝织水平,也可见吐谷浑人在着装、打扮等方面已经完全效仿和融入中原汉族,特别是一些王族在着装方面非常讲究,完全接受了中原贵族的服饰装扮。又如慕容智墓葬中首次发现国内年代最早的唐代白葡萄酒等完整实物遗存。既可说明墓主人生前喜饮白葡萄酒,饮白葡萄酒也是吐谷浑上层人物的生活喜好和家庭时尚。又可佐证,唐代葡萄酿酒技艺经不断改进,在当时已相当熟练、发达。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印证,唐代的凉州作为河西都会,商业贸易繁荣,葡萄酒交易活跃。再如首次发现并确认吐谷浑文字。史籍记载,吐谷浑“颇识文字”或“颇识书记”,“乃用书契”。由于吐谷浑大量吸收中原文化,国内汉语十分流行。在新发现的慕容智墓甬道正中出土的《慕容智墓志》左侧面刻有两行利用汉字偏旁部首合成的文字,初步判断为吐谷浑据汉字创造的本民族文字。

 二、吐谷浑史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吐谷浑政权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加强了与内地的联系,为纳入隋唐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吐谷浑是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原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后西迁,在晋永嘉年间建国。唐初,吐谷浑统治着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663年,立国350余年的吐谷浑被吐蕃攻灭后,吐谷浑王族先后迁凉州、灵州又留驻了100余年,都是其历史的延续。前后500多年的吐谷浑历史是中国古代史、民族关系史、丝绸之路交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一)吐谷浑统治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客观上促进了上述地区民族的团结,促进了与内地的联系,推动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其纳入隋唐大一统的基础。吐谷浑入驻上述地区之初,与当地的羌族等民族矛盾尖锐,如《晋书·吐谷浑传》记载,东晋咸和四年(329年),吐谷浑部落首领慕容吐延与昴城羌族酋长姜聪争夺草场时,被其用剑刺伤,后伤重而亡。吐延临终前托孤大将纥拔泥,“吾死之后,善相叶延,速保白兰”,让他辅佐自己十岁的长子叶延保卫白兰(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一带),以巩固其统治。此后,叶延继位,在沙洲(今青海省贵南县穆克滩一带)建立慕克川总部,以祖父吐谷浑为其族名及国号,并置百官建立了政权。后来随着吐谷浑势力的不断壮大,再加上吐谷浑笼络羌族上层,吐谷浑政权就形成了以吐谷浑为中心的与羌族上层的联合政权。吐谷浑与诸羌成为了合作关系。正是有了吐谷浑的统一,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商业才发展起来。而且,正是因为统一,吐谷浑才与周边政权及中原王朝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交往,加强了吐谷浑统治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也为日后纳入隋唐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二)吐谷浑政权开辟了青海到西域的丝绸之路新通道,为中西交通、商贸往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吐谷浑有着对外贸易的传统,吐谷浑人在青海高原、河西走廊、西域于阗等交错地带从事畜牧的同时,也经商贸易,其利用自己控制的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的青海等地,形成了丝绸之路“青海道”,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通道。“青海道”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与西域文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周书·吐谷浑传》记载,公元553年“(吐谷浑王)夸吕又通使于齐。凉州刺史史宁觇知其还,袭之于州西赤泉,获其仆射乞伏触扳、将军翟潘密,商胡二百四十人,驼骡六百头,杂彩丝绢以万计”。这段史料侧面印证了从西域中亚运送来的金银制品以及各种高级奢侈品,受到吐谷浑王室贵族喜好,并将其作为贡品或经济交流的重要物品。同时也说明,通过吐谷浑开辟的新通道,西域与中国南方实现了直接的经济交往。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由于南北分裂局面,北方战乱四起,吐谷浑境内相对安定,“青海道”发挥了东西方陆路交通主干道东段主线的作用,成为其最为繁盛、活跃的时期。青海吐谷浑大墓曾出土众多精美文物,如异域货币、纺织品、金银器、金银饰片、宗教用品和玻璃杂物等,见证了青海道的商业贸易繁荣。

 三、吐谷浑墓葬研究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史研究意义重大

 (一)通过从文字和实物层面分析武威吐谷浑慕容智墓葬葬俗表现出的多元文化,以及文化交流的各种特征,从中探寻和思考归唐吐谷浑人思想观念、物质生活、文化认同等历史细节的变迁,生动揭示吐谷浑民族逐渐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历史史实,为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

 (二)武威吐谷浑慕容智墓葬群的发现,重现了吐谷浑悠久的历史文化。民国以来,凉州南山一带发现了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先后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吐谷浑文物。2019年9月,武威市天祝县又发现一座吐谷浑慕容智墓葬,这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吐谷浑王族墓葬。武威出土的吐谷浑文物和文献资料,揭示了吐谷浑的历史变迁,为研究吐谷浑王族谱系、葬制葬俗等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再现了我国丝绸之路沿线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要把武威发现的吐谷浑墓葬群与青海、宁夏、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发现的吐谷浑墓葬结合起来开展综合研究。顺着吐谷浑的脚步,从整体上去梳理吐谷浑与其他民族及中原文化的交流交融,深入提炼吐谷浑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三)吐谷浑在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有力地推进了多民族的交流交往融合演进过程,其政权存在期间,在中西商贸交流方面发挥着纽带作用和桥梁作用,有力地开拓了西北地区多元文化兼容共存的格局,其后裔逐渐散布并融入青海、武威、宁夏、河北、河南等地。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流传至今,以及在新发现的墓葬中保存并展示出来的吐谷浑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构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经历史的涤荡终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吐谷浑和历史上的其他民族共同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

 (本文参考了周伟洲《吐谷浑史》及沙武田、陈国科《武威吐谷浑王族墓选址与葬俗探析》、王俊杰《吐谷浑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葛承雍 《从“青海道”丝路文物看历史上的吐谷浑》等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

 李元辉,甘肃武威人,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甘肃省历史学会理事。先后在《甘肃日报》《民主协商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历史文化类文章三百余篇。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汗血宝马》,诗文集《诗文话天马故里》(与西木合著),武威文史散论《天马长歌》(与张长宝合著),武威非遗专著《凉州贤孝之“二十四孝”》(与赵大泰等合著),五凉文化著作《话说五凉》(与徐兆寿合撰),参编出版《凉州会谈》连环画。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