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研究 > 五凉文化 >

五凉时期姑臧冶铸业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0-11-10      
        十六国时期,在今天的河西走廊一带曾先后出现过五个割据政权,分别是前凉(301—376年)、后凉(386—403年)、南凉(397—414年)、西凉(405—421年)和北凉(397—439年),因其皆以“凉”为国号,历史上将其称之为“五凉”。五凉历时139年,其统辖地主要以河西走廊为主,最大时还占领了今天宁夏、青海以及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当时中原战乱频繁,经济凋敝,而五凉统治下的河西一带因地处边远,是当时北方唯一安定的地区。其内部及周边虽也有争端,但经济、文化仍在持续发展。除西凉建都敦煌外,其余四凉皆以姑臧(今武威)为都城,逐渐形成了以姑臧为中心的经济、文化圈。由于姑臧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作为五凉重要的手工业之一,其冶铸业显得较为发达,并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一、文献中对姑臧冶铸业与使用的记载
        有关五凉时期冶铸业的文献记载目前见于《太平御览》、《晋书》、《凉州府志备考》、《十六国春秋辑补》等。如《凉州府志备考·遗事记》中曾记载了数条五凉国主铸造宝刀的逸事:“前凉张寔,造刀百口,无故刀尽生文,曰:‘霸’;后凉吕光,以麟嘉元年(公元386年)造刀,铭背曰:麟嘉、长三尺六寸;南凉秃发乌孤,以太初三年(公元399年)造一刀,狭小,长二尺五寸,青色。匠人曰:“当作之时,梦见一人,被朱服云:‘吾是太乙神,来看汝作此刀,有敌至必鸣’,后为突厥可汗所有也’;北凉沮渠蒙逊,以永安三年(公元403年)造刀百口,铭曰:‘永安’, 隶书。”五凉统治者皆热衷于打造宝刀的原因是在当时国家造刀被认为是一件具有纪念意义的政治事件;另外,据《晋书·沮渠蒙逊》“先酒泉南有铜驼山,大雨雪,沮渠蒙逊遣工取之,得铜数万斤。”这是目前唯一一处五凉时期铜矿开采方面的记载。   
        五凉时期战事频繁,这就需要大量的兵器、器械。除护身铠甲外,当时的常用兵器有刀、剑、戟、矛、箭、弓、弩等,也必然刺激着冶铸业的进一步发展。除铁质兵器外,当时使用的铜兵器主要为弩。弩为远射兵器,在战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河西地区而言,姑臧(今武威)自汉代以后就一度是河西的军政中心,设置于武威郡的姑臧库,就是当时的河西兵物管理中心,因此,姑臧在冶铸兵器方面是有着一定的基础的。 以五凉中的前凉为例,除周边战争外,西晋灭亡前,前凉还曾数次派兵洛阳、长安以支援西晋王朝。据《晋书·张轨传》,前凉先后派往洛阳、长安的援兵有70000余人,这些东援将士前去时也定是携带有一定的兵器的。与此同时,张轨还“遣侍中张阆送义兵5000及郡国秀贡计,器甲方物归于京师。”张轨向京师进贡的“器甲方物”,除护身铠甲和其他军用器械外,兵器绝对也是不可少的,前凉时期的多次征战以及能向京师进献大量的兵器护甲、派出数万士兵前往洛阳、长安,说明了当时的姑臧城内除驻扎有重兵外,应该还有着一个庞大的兵器工匠铸造团队以及大量的铜、铁矿产资源作为后盾。
        自张轨起前凉曾对姑臧城进行了大规模营建,至张轨孙张骏时,曾大兴土木,在姑臧城内修筑宫殿,这也带动了铸造建筑装饰类铜器的发展。史载,张骏于城南修筑了著名的谦光殿,“画以五色,饰以金玉,穷尽珍巧,殿之四周各起一殿。”谦光殿上饰以“金玉”似有夸张之意,但其上铜饰绝对是少不了的,不然在历经数年后此殿仍然光彩依然,以至于后来西凉王李暠在《述志赋》中赞叹到:“赫赫谦光,崇明奕奕,岌岌王居,诜诜百辟。”表明了谦光殿之上所装饰的铜饰熠熠生辉,尽显华丽壮观。又如,据《十六国春秋辑补·前凉录三》中记载:“(张骏)又有闲豫堂,前有闲豫池,池中有五龙,昼日见彩,移时乃灭,水通变色,遂铸铜龙于其上。”
        这一时期以铜铸钱的记载见于《晋书·张轨传》,其中记载道,西晋永宁元年(301年),凉州刺史、前凉奠基人张轨到任姑臧(今武威)后,由于治理得当,姑臧经济开始复苏。太府参军索辅于是向张轨建议恢复金属货币流通“立制准布用钱,钱遂大行”。前凉恢复铜质货币这一项国策,使民间交流逐渐增多,从而促进了河西经济贸易的繁荣。又《晋书·索袭传》中,前凉张茂时,敦煌名儒索袭病卒,太守阴澹因其为“硕德名儒”,故“素服会葬,赠钱两万”。作为一个太守,阴澹一次就能向他人赠送上万的钱币,足见前凉时期铸铜业的发达,铸币之多。而前凉大量铸币的发行,必然是建立在一定铜矿资源的基础之上的。
        除建筑装饰类铜器外,前凉张天锡时已有了关于铜佛的记载。《太平御览》卷124:“(前凉张天锡时)姑臧北山杨树生松叶,西苑牝鹿生角,东苑铜佛生毛。”而据《魏书·释老志》:“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这一记载说明了自前凉初佛教即已流传于河西一地,至后期虽佛造像尚未流行,而姑臧城东苑内却已供奉有铜质佛像。铜佛较为沉重,不大可能从西域传入,因此,铸造地点可能就在姑臧或其附近。
二、墓葬、窖藏出土与馆藏的铜器
        目前,五凉曾经的管辖地今天的武威、张掖、酒泉、玉门、敦煌、新疆若羌、吐鲁番等地都发现有五凉时期的墓葬,在多座墓葬中发现有金属器随葬,尤以铜器为多。四凉都城姑臧(今武威)出土铜器的墓葬有:
        武威矿机厂在1986年发现一座砖室墓,根据发掘报告墓葬的时代属十六国的五凉时期。墓葬在早年已遭盗掘,出土随葬器以陶器为多,有铜削1件,长18厘米,另有漆杯上的铜釦器以及钱币100多枚。
        1976年,在武威城西北的金沙南滩发现两座砖室墓。其中M1墓为双室墓,墓已被盗,出土遗物50多件,内中有铁质单蹬1件。根据目前马蹬考古资料,国内最早单镫出现于西晋永宁二年(302年),因此此墓时代应在302年以后,为五凉墓葬。出土的铜器中有装饰猿猴、仙人等的青铜连枝灯残件数件、红铜残马鞍模型等。
        同样的,2004年发现于武威辛家河滩南桥采石场工业开发区一座砖室墓中也出土有铁质单镫,时代也应在五凉。墓已被盗,另有铜器、银器、少量铁器及钱币等。出土位至三公铜镜1枚,圆钮,主要为三角缘,纹饰为夔凤纹,为魏晋时期流行的样式,背面隶书“位至三公”四字铭文;另有四神规矩铜镜1枚,保存基本完整,外有“四神纹”和“规矩纹”。
        1985年,旱滩坡发掘前凉墓葬多座,出土有铜镜、钱币等。
        上世纪80年代以后,考古工作者曾在武威城区东关和西营乡宏寺村发现过两批前凉窖藏钱币。其中西营乡宏寺村一次出土钱币就达14000多枚。出土与传世的铜钱还有在武威及其周边出土的一种著名的以国号为钱文的圆形方孔钱“凉造新泉”,这种钱币经学者们研究后认为可能是前凉或以后的另一个河西割据政权北凉国铸造的。
        另外,1979年,在阿斯塔纳古墓群发现古墓两座,其中编号为79TAM383墓中出土有帛书1件,据帛书内容,此墓为北凉王沮渠蒙逊夫人彭氏之墓,由于盗掘严重,墓中仅出土随葬器17件,内有铜器2件。1件为铜鱼形刀,其铸造精巧。虽仅长4.2厘米,但鱼的嘴、眼、鳍、尾分明,形象生动,嘴衔一圆环,供栓系用,鱼尾制成扇状刀刃。 另1件为铜掏耳器,前一段长7.9、直径0.15厘米的细铜条做成,一端扁平,一端做勺状,中间有直径0.1厘米的圆孔供系挂。公元439年,北凉沮渠牧犍被北魏所灭,沮渠牧犍的弟弟无讳和安周兄弟两人带领部分北凉民众于442年先占鄯善(今罗布泊),后据高昌,至460年为柔然所灭。推测彭氏作为沮渠蒙逊遗孀应是随沮渠无讳兄弟逃往高昌,亡后又葬于阿斯塔纳的。从五凉时期姑臧一地的铜冶业的发展情况看,彭氏墓中出土的这2件精巧的铜物件极有可能是从姑臧带去的。
        1966年,陕西省西安市曾征集到一件金错泥筩。泥筩呈竹筒状,筩盖已失,通高11.7厘米。下有三个马蹄形短足,筩身饰有花幔垂幛纹、卷云纹、龙虎纹与卷草纹等金错纹饰。筩身中部有三个用于悬挂之圆耳。整个器物制作精致、华美。泥筩底部有金错工艺铭文47字。上有“升平十三年、平章殿、臣、融错匠”等字铭,升平十三年,即369年,为前凉最后一个国王张天锡(363-376在位)执政时期,平章殿为前凉姑臧城内宫殿,说明此泥筩铸造于姑臧。
        泥筩为盛紫泥之筩,《汉官仪》中记载皇帝玺书,用武都紫泥封。据《晋书·张轨传》记载,前凉自张骏后期开始所使用的服饰器具已经完全是仿照皇帝使用的规格、用器。因此,这件泥筩为张天锡时期的宫廷用器。
三、结语
        通过上述五凉时期姑臧冶铸业的文献记载,再结合这一时期墓葬、窖藏出土以及馆藏的铜器等情况,我们看到,作为五凉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姑臧一地的冶铸业是十分发达的。究其发达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晋末中原的大动乱,不少中原地区具有一定技术的冶铸工匠避难河西,与当地的工匠一起促进了姑臧冶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河西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是五凉时期姑臧冶铸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
        这其中,统治者们对于姑臧冶铸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组织和督促作用。《凉州府治备考》中数条有关五凉各统治者热衷于铸造宝刀的记载,反映了五凉时期姑臧城内可能聚集着一定数量的铸造冶铸业的高级工匠,因统治者的需要而受到了五凉统治集团的器重,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晋书·沮渠蒙逊》中有关沮渠蒙逊派遣工匠采矿、冶炼一项,则说明了五凉时期的姑臧及其附近还聚集着一大批熟练的矿产开采工匠。另外,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前凉金错泥筩上金错铭文中出现的几处督造此泥筩的官员以及“融错匠”的名字等字铭,说明了这一时期的五凉统治者还曾在姑臧设置有官府冶铸铜器的手工业部门。而泥筩上出现的“融错匠”字铭,这在国内青铜器铭文中极为少见,进一步说明了五凉时期姑臧的官府青铜冶铸业的部门已经非常齐全。
        五凉时期统治者们锻造宝刀、铸造宫廷用器;修筑宫殿;复铸钱币;冶造兵器;向京师进贡器甲方物等行为,反映了五凉时期以冶炼、铸造为主的官府手工业已经非常发达,并且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中铜器铸造业在冶铸业部门中还显得极为重要,并处在一个高度发展的阶段。纵观魏晋十六国时期的中原,由于战乱的影响,加之制瓷业、冶铁业的迅速发展,铜制器皿的冶铸受到了限制,青铜铸造业在这一时期逐渐陷于低谷。但与中原冶铸业不同的是,从上述姑臧铜冶业的发展情况看,当时的姑臧并未受到中原坑冶业的影响,反映了作为曹魏至北魏灭北凉以前河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姑臧因远离中原,其社会安定,经济仍在持续发展,以冶铸业为代表的手工业呈现出较为繁荣的景象,其金属冶铸技术应该是不亚于中原地区的,这是五凉时期河西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正是由于铸造业等各种手工业的兴盛、发展,使这一时期的姑臧逐渐成为了4世纪河西地区的工艺中心。(王丽霞)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