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研究 > 五凉文化 >

五凉乐舞:数乐争鸣,百戏流行

发布时间:2020-07-29      
  五凉时期,西域乐舞传入河西,有的经过加工改造,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和舞蹈艺术。后流传至中原地区,广受喜爱,并在隋唐时代被定为官方正乐。在流传过程中,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以及从中原地区传入河西的清商乐等数乐盛行,争鸣于世。龟兹乐与天竺乐同为一个系统,西凉乐的形成与清商乐、龟兹乐又有密切关系。这些乐舞,对中原音乐文化发生了重要影响。
  五凉时期的河西大地流行并保存了来自中原地区的清商乐。清商乐是魏晋时期兴起的一种汉民族传统音乐。《隋书・音乐志》记载:“清乐,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并汉来旧曲,乐器形制并歌章古辞与魏三祖所作者皆被于史籍,属晋朝迁播,夷羯窃据,其音分散。苻永固平张氏,始于凉州得之。宋武平关中,因而入南,不复存于内地,及平陈后获之。高祖听之,善其节奏,曰:‘此华夏正声也。’”从上述史料可知,西晋永嘉之乱后,一部分清商乐传入凉州,另一部分清商乐随着东晋政权传到江南。公元376年,前秦苻坚平定前凉之后,在凉州得到了清商乐,然后流行于关中地区。417年,刘裕灭后秦,占领关中一带,将清商乐带到了江南。从那时起,中原地区不复存在清商乐。杨坚灭南朝陈朝之后,又获取了清商乐,称之为“华夏正声”。“其乐器有钟、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篪、坟等十五种为一部,工二十五人。” 
  天竺乐,前凉张重华时,就有天竺乐伎来到河西。《隋书·音乐志》记载:“天竺乐起自张重华据有凉州,重四译来贡男伎。”后来天竺国王子以出家人身份游历河西,才真正传播了《天竺乐》。歌曲有《沙石疆》、舞曲有《天曲》。所用乐器有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铜鼓、毛员鼓、都昙鼓、铜拔、贝等九种,由乐工十二人演奏,舞蹈一般是二人舞。
  龟兹乐,吕光征伐西域时从龟兹带回,先在河西流传,后传播至中原地区,北朝至隋唐间,风靡一时。齐隋之际,有《西国龟兹》《齐朝色兹》《土龟兹》等三部,舞曲有《小天》《疏勒盐》、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儿》。所用乐器除笙箫外,主要是鼓类,有毛员鼓、都昙鼓、腰鼓、答腊鼓、羯鼓、鸡娄鼓、琵琶、五弦、箜篌、铜钹、贝等十五种,舞蹈一般是四人舞。“周隋以来,鼓舞曲多用龟兹乐。”
  西凉乐,源于龟兹乐,是龟兹乐在河西地区流传过程中与河西音乐元素或汉族清乐元素加工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乐种,盛行于十六国北朝时期。《隋书・音乐志》记载:“西凉乐声,起苻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西凉乐吸取西域乐舞丰富的营养,变易其声,使中原旧曲“杂以胡声”,西域音乐“杂以秦声”,说明西凉乐是中原旧乐与龟兹乐混合的产物。“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
  特点是音乐舞蹈紧密结合,所用乐器多为琵琶、五弦、箜篌、长笛、铜钹等十九种,由乐工二十七人演奏,舞蹈一般是独舞或四人舞。
  与乐舞有联系的是杂技百戏。吕光在西域时,采其剧目,带回许多“奇伎异戏”。加上西域诸国向前凉、北凉政权所贡,使杂技百戏在河西广为流行,并与河西民间传统娱乐活动相互结合。那时的杂技,歌舞与音乐相伴,幻术与乐舞相携,成为名副其实的“百戏”,歌舞、音乐、技巧、竞技交汇融合,品种繁多,形态各异,精彩炫目。所谓吞刀、吐火等奇伎以后又汇入南北朝艺术丛中,与绳技、缘竿、斤斗、角抵等一同构成多姿多彩的魔术与杂技表演形式。
  可见,五凉时期乐舞艺术的繁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处于领先的地位。西域乐舞经河西地区交流融合,然后在北方地区迅速传播,大大推进了中原地区文化艺术的丰富与变迁,为隋唐时期九部乐、十部乐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李元辉)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