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间,贤孝最为先。孔子当年治孝经,流传千年美名扬。天地重孝孝为先,一个孝字全家安。为人定要孝父母,孝顺父母如敬天。儿子能把父母孝,下辈儿孙照样还。”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交汇点,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贤孝最为重要的话题,其突出体现就是“二十四孝”的曲目。
凉州贤孝曲目《杨小娃拉柳笆》,也叫《柳笆记》,是“二十四孝”之一。这个曲目篇幅不长,凉州贤孝省级传承人王雷忠在一个半小时左右时间就能唱完。这个故事的独特之处在于讲述的是年仅九岁的杨小娃孝敬爷爷、和忤逆的父母斗争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懂事明理的孙子形象。
故事以一个字谜开头,“三人的那个同日去观花,百友原来是一家,禾火儿的就对面坐,夕阳的桥下一双瓜。”这四句话,对应的正是“春夏秋冬”四个字。
然后用常见的承接语言,“三真九理传天下,二十的那个四孝就论古人。哪一个孝里就说贤书,哪一个孝里就论的古人?第三孝里就论的古人。”闲言碎语丢口后,就引出了正传。
故事被设置在明朝初年,当时都城还在南京,地点是山西省的林平县。林平县北门上有个杨家湾,杨家湾有个老员外叫杨福公。杨员外夫人过世,和儿子杨文达、儿媳妇王桂花、孙子杨小娃生活在一起。杨文达靠做买卖为生,儿媳妇王桂花是个泼妇,孙子杨小娃却是个孝顺的孩子。
杨小娃在南学里读四书五经,学名叫做“杨天下”,这个名字有点蹊跷,一个平民百姓家的孩子,起这样一个威武霸气的学名,不知会不会涉嫌僭越,引来祸事。
儿媳妇王桂花对公公忤逆不孝,不给着吃,不给着喝,动辄辱骂,还使出一些损招折磨公公。夏天在炕洞里装上煤块,把公公烧着没处钻,冬天在炕洞里装给冰块,炕洞门上把香上上,只见冒烟哩炕不烫,要把公公冻死。
有一天,老公公想吃些软油饼,想喝些牛奶茶,就央求儿媳妇去做。王桂花给拿来的是一块干锅盔,一壶锅里的污水。老员外伤心不已,不禁思念去世的老夫人。
等到下午杨文达回到家里,并不去见父亲,在王桂花的伺候下吃的是软油饼,喝的糊奶茶。王桂花对公公刻薄不孝,对丈夫倒是尽心伺候。杨员外见不到儿子,更加伤心,难免痛诉一番。
到了晚上,王桂花恶人先告状,吹起了枕头风。王桂花诬陷公公行为不端,杨文达不怎么相信。王桂花就拿出了杀手锏,一哭二闹三上吊。王桂花先是以离婚威胁,然后以投河落井上吊抹脖相逼迫,最终使得丈夫言听计从。夫妇二人定下毒计,第二天要编个柳笆,把老员外遗弃到深山中。
到了第二天早上,杨文达没有去做买卖,到南山坡砍了一捆子柳条,在门槛上编柳笆。杨员外询问儿子,编上个柳笆要干啥?这时候,王桂花就开始忽悠公公:深山里出了个活菩萨,人人都去朝菩萨。说是老人朝了活菩萨,嘴里能长一嘴牙,耳不聋,眼不花,岁数能活九十八。杨员外人老糊涂,竟然信以为真。
骗着老人去山里朝见活菩萨的桥段,在另外一个贤孝曲目《任仓埋母》中也有。任仓欺骗自己的母亲,祖坟里有个活菩萨,其实是想要活埋母亲,摆脱累赘。
趁着天黑人少,杨文达夫妇把老员外抬到了深山中。毕竟做贼心虚,两口子也知道这样的做法大逆不道,所以必须要选择天黑避人耳目。在深山中,王桂花穷凶极恶,竟然提出要拿着石头把杨员外的骨头砸碎,原因是为了让老虎吃的时候不拐牙。但杨文达毕竟是亲生骨肉,下不去这样的狠手,两口子就悄悄溜走了。
在深山中,杨员外又冷又饿,悲痛不已,加上山中野兽的惊扰就昏死过去。
再说杨小娃,本来在南学中读书,忽然感到心惊肉跳,就向老师告假回到了家中。回到家中,发现爷爷不在,就询问父母。王桂花欺骗说是爷爷到城里游去了。
杨小娃感觉不对,就心生一计。他口称不活了,跑到花园里的水井跟前,将一块大石头噗通丢到水中,自己藏在了井盖下。杨文达王桂花跟后撵来,以为杨小娃跳井了。大急之下,王桂花就说出了把爷爷送到深山的事情。王桂花爱儿心切,也要投井,被丈夫和从井盖下钻出来的杨小娃阻挡了。再凶恶的人,也难免有天性的善良,王桂花对公公心狠手辣,但对于亲生儿子,还是感情深厚,愿意殉死。
杨小娃得知了实情,就到家中的家府堂上向列祖列宗祝告一番,决心要救回爷爷。杨小娃拿上软油饼,提上糊奶茶,就出发去深山里寻找爷爷。
经过多番打听,费尽千辛万苦,杨小娃在山坡上找到了奄奄一息的爷爷。杨小娃劝说爷爷吃了些油饼,喝了些奶茶。因为年小体弱,杨小娃没有能力把爷爷拉回家中,就拉着那个空柳笆回到了家中。
回到家中,杨小娃软硬兼施,晓之以理,震之以法,开始劝说父母。杨小娃说柳笆是个传家宝,要代代相传,等到父母老了也要把父母送到深山中遗弃,正所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还说父母要是不把爷爷接回来,就让南学中的师父写状子告到官府。杨文达、王桂花是又惊又怕,赶紧和杨小娃去接回老员外。
把老员外接回来后,杨小娃用心伺候,直到爷爷寿终正寝,就和父亲好好安葬了爷爷。
杨小娃继续在南学中用功读书,到十六岁的时候,恰逢皇帝开科取士,杨小娃就上京赶考了。曲目中,对于古代科举考试的盛况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绘:“杨小娃到南京城,赶上天子开科场。文举子到文考场,武举子到武校场,武考场里跑马射箭,夺的武状元;文举子在文考场里作文章,考的文状元。哎呀,一个举子一间房,三百六十个举子三百六十间房,一个举子作着三十六篇梅花卷,梅花卷子能做通,插花状元就头一名。”
杨小娃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得了大量赏赐,还游街夸官,然后奉旨回乡祭祖。
本来,故事讲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但贤孝曲目中又生出了许多枝节,因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忤逆不孝的人还没有受到上天的惩罚。
杨小娃衣锦还乡,回到家乡林平县,安顿在驿馆之中。他差遣军校们抬着轿子去接父母。不料,父母刚被抬到大街上,就天气突变,晴天霹雳,把杨文达、王桂花活活雷殛死了。在凉州方言中,把怕老婆没主见的男人称作“面耳朵”。杨文达听信老婆,忤逆不孝,雷殛死后落了个“少头无耳朵”的下场。
杨小娃刚刚经历了金榜题名的大喜,又经历了父母暴毙的大悲。杨小娃无奈,只能安葬了父母,然后在祖坟里祭奠祖先。
杨小娃最终位居高官,贤孝的名声远播,被老百姓挂香匾,盖牌坊,长久颂扬。
到此,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要问哪个朝代的?明朝时候造下的。要问曲名字叫个啥,杨小娃拉柳笆孝子贤孙的书一段,给各位乡亲们交代完。明朝时期的贤孝故事《杨小娃拉柳笆》就此唱完了。(文/赵大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