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凉时期的河西学者及其著述
发布时间:2019-11-19
一、学者及著作
(一)前凉学者9人、9种著作
索 袭 “著天文地理十余篇”
宋 纤 《论语注》
郭 瑀 《春秋墨说》
《孝经错纬》
祁 嘉 《二九神经》
阴 澹 《魏纪》十二卷
张 咨 《凉记》八卷
索 晖 《凉书》
索 绥 《凉国春秋》五十卷
刘 庆 《凉记》十二卷
(二)后凉学者2人、2种著作
段龟龙《凉记》十卷
张 资 《凉记》十卷
(三)南凉学者1人、1种著作
郭韶(?)《托跋凉录》十卷
(四)西凉暨北凉学者4人、17种著作
刘 昞 《(三史)略记》八十四卷
《凉书》十卷
《敦煌实录》十卷
《方言》三卷
《周易注》
《韩子注》
《人物志注》
《黄石公三略注》
赵匪攵《河西甲寅元历》一卷
《甲寅元历序》一卷
《七曜历数算经》一卷
《阴阳历术》一卷
《赵匪攵算经》一卷
阚 骃 《十三州志》十卷
《王朗易传注》
宗 钦 《蒙逊记》十卷
《凉书》十卷
上述著作中,史学类13种,占的比重最大;经学类2种;天文历算类5种;地理类1种;兵家类1种;不明类别者1种(《二九神经》)。
二、学术特点
通过对五凉时期河西学者及其著述介绍,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三点。
第一,五凉学术文化总体上具有魏晋学术文化转型期的特点。一方面,需学受到官方与民间的重视。这从史传记载的有关事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需家经典仍是师徒传授中的重点。而且,官方看重的也是士子对儒家经籍的熟悉程度。例如从出土文书(《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册,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可见,西凉建初四年(408)策秀オ文,涉及的内容以经学为重。另一方面,中州玄学在河西也有相当的市场。前凉学者郭瑀是位“口咏黄老”的人物,他的学生刘昞注《人物志》,刘昞的学生程骏对老庄之学诚心倾服。河西学者中的佼佼者师承相继,玄学受到推崇。前凉末主张天锡也是位在玄学方面有素养的人物,《世说新语•言语篇》记录他与东晋名流王坦之对答如流,俨然“三玄”(即当时以《老》《庄》《易》为谈资)里手。还有,佛教已在河西传播,前凉后期在姑臧开辟了译场。儒学、玄学、佛学相互交叉影响,这种情形跟江南东晋王朝的学术背景十分相似。
第二,五凉学者中,敦煌人士占有绝对优势。前面列出的16位学者,除段龟龙、宗钦2人外,其余14人皆为敦煌人。其中最有成就的刘昞、阚骃、赵匪攵,全是敦煌人。这个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们:姑藏虽为河西之都会,政治、文化之中心,但学术文化最有基础、最为发达的地区却在敦煌。敦煌一地自汉魏以来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对五凉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不断进步,产生着直接的影响;敦煌人士是五凉学术文化的中坚力量。
第三,五凉政权十分重视修撰史书。现可知的五凉时期的近30种学术著作中,有13种是史学类,将近一半;前凉曾专设官署,专人负责,具体从事撰写史书,这种情况在其他几个凉国政权里也有反映。
最后,还有两部与五凉历史有关的著作,在《隋书》里有目,却不是河西学者所成,需要单独说一说。一部是俞归(又作“喻归”)《西河记》二卷。《隋・经籍志・史部》里载录:“《西河记》二卷。记张重华事。晋待御史喻归撰。”《晋书・张轨传》提到,东晋王朝曾派出使者俞归前往凉土传送诏书,时间在张重华在位期间(346-353),直到张天锡即位(363)后,俞归才自凉土返回江南,在凉州逗留了十几年。这位俞归稽留河西期间,受到河西学者的影响,将自己了解到的事实记录下来,并且整理成书,因有《西河记》二卷这部流传后世的著作。
另一部是高道让《凉书》十卷。《隋书・经籍志》有著录。高道让以字行,名叫谦之,他是北魏人士,从未亲至凉土,却与阻渠氏有姻亲。《魏书》卷七十七附传说到他“以父舅氏沮渠蒙逊曾据凉土,国书阙漏,谦之乃修《凉书》十卷行于世”。高谦之(道让)是按照从河西带至平城的北凉史料修补《凉书》的,“阙漏”的部分可能是沮渠牧犍执政期间(433-439)的历史。因为高谦之的祖父娶的是沮渠牧犍的女儿,而北凉史只见宗钦《蒙逊记》,缺的是牧犍这段记录,因此高谦之有责任给“阙漏”"的父舅氏树碑立传。(赵以武)
(注:本文选自赵以武著《武威历史文化丛书》之《五凉文化》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