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研究 > 五凉文化 >

五凉文化形成的基本条件

发布时间:2018-09-03      

  

  丝绸之路重镇武威,地处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千百年来承载着历史留下的一份丰厚的精神财富,借助祁连雪峰的山川灵秀,经受大漠戈壁的锤炼洗礼,形成了具有鲜明西部特色的地域文化—凉州文化。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凉州文化从汉魏初创到五凉繁荣及至盛唐巅峰,加上宋(西夏)、元、明、清各有千秋的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宗教特色的建筑文化、石窟文化、佛教文化、金石文化、简牍文化、西夏文化、民俗文化、葡萄(酒)文化,成为中国诸地域文化系列中的一朵奇葩。特别是五凉时期,为凉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 有多种因素促成“五凉文化”的形成

 

  远离中原而又血脉相承、近连西域而又传统各异的相对独立的地缘政治和人文环境是五凉文化形成的首要条件。
 
  从地域看,河西走廊东控关陇,西连西域,南依高山,北临大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丝绸之路和中西交通的必经之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五凉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东晋十六国时期。这时,中原动乱,“五凉”各国(主要是河西走廊)割据一方,故保持了相对的独立和安定,在地缘上又远离内地,很少受中原战乱波及,一时成了“中原避乱者日月相继”的乐上。其中不乏硕儒贤哲,他们以中原文化使者的身份在凉州或参政为官,或著书立说,或收徒授业,加上本地众多文人学士的参与和推动,使中原文化与西域外来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和本土文化在经过140多年的交流与冲突之后,最后终于在古凉州(今武威市,有时也延伸至河西走廊一带,下同)融合并发展传播。
  期间,东西方文明在这里汇聚、交融、辐射,凉州承担着向东传输西方文化和向西传播中原文化的重任,在此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吸取了这条文明长河中的各类精华,用它滋养充实自己。当时的中原与西方的直接交流较少,而西域则是东西方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凉州所接触的文化是西域化的西方文化。
  早在西汉初年,随着张骞、班超、甘英等外交使团的西行和西汉大军的西征,中原文化开始进入凉州,并与当地游牧文化交流。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中西交往的频繁,希腊、罗马、印度文化也纷至沓来,涌入凉州。
  五凉政权虽与中原政权和东晋政权有密切联系,但毕竟关山阻隔,各自为王,接纳更多的则是中原流民和西域商人、僧侣,多种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融合、交流,结果是诞生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五凉文化。凉州这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是五凉文化诞生的温床。

 

二 五凉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执政者的尚武崇文,是五凉文化形成的又一个重要条件

 

  五凉时期,凉州一带在中原地区政权更迭和内乱纷争时,吸引了大批中原流民,尤其是中原豪望和官宦名士前来避难定居,他们在带来丰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
  五凉政权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崇尚军功武威的时代。但他们在依靠军功武力夺取河西统治权的同时,注重发展经济,重视儒学,吸纳人才,致力于地域文化的开发。前凉、西凉建立者出身于陇右士族世家,重视文化建树自不待言;后凉、南凉、北凉的建立者虽然是游牧民族,但他们长期生活在汉文化圈内,深知文化与政治的关系,身边也有一大批汉族知识分子为其经邦论道,因而推动着五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指出:“张轨、李暠皆汉族世家,其本身即以经学文艺著称,故能设学校,奖儒业……段业则事功不成而文采特著,吕光、秃发、沮渠之徒俱非汉族,然仍能欣赏汉化,擢用士人,故河西受制于胡戎,而文化学术亦不因以沦潜。”

 

三 民族间的互相渗透、融合,文化上的兼收并蓄是五凉文化形成的第三个条件

 

  河西地区在历史上是多民族大迁徙、大争战、大融合的舞台,汉族与戎羌、月氏、乌孙、匈奴、鲜卑等民族彼此之间的交流融合非常频繁(包括文化和血缘关系),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曾在河西地区演出过一幕幕有声有色的历史话剧。
  异族的入侵,对本土民族来说自然是一场灾难,生灵涂炭,田园被毁,人民流离失所,城市变为废墟,经济在相当时期停滞不前。然而,战争在客观上又是历史进步和民族融合不自觉的工具。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经济相对发达的时期。
  到五凉时,以游牧民族为主体的西域文化在河西影响颇深,成为五凉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并赋予其多元化的色彩。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