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融合 > 文博视窗 >
文博视窗
彩绘泥塑像

彩绘泥塑像

这组塑像中,佛为坐像,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上身内穿覆肩大衣(僧祗支),外着赭红色广袖通肩大衣,肉髻中平,作波状纹;右手覆置右膝上,作降魔印,左手仰置下腹前,作禅定印。左右胁侍菩萨均立像,通高1 7米。

发布时间:2018-09-03
“白马作”毛笔

“白马作”毛笔

1983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号墓出土的2支毛笔,为秦始皇八年(前239年)下葬,为研究秦时普遍使用毛笔,提供了实物资料。

发布时间:2018-09-03
旋涡纹双耳彩陶罐

旋涡纹双耳彩陶罐

这件旋涡纹双耳彩陶罐高36 8厘米,口径10 7厘米,底径15 4厘米。直圆口,翻唇沿,溜肩鼓腹,下腹微收,平底,腹中部桥形双耳。细泥红陶质,黑彩。口沿至肩部,三道粗弦纹,肩上两组细弦纹,每组四条,以粗弦纹间隔。

发布时间:2018-09-03
屯戍人物绢底平绣图

屯戍人物绢底平绣图

绢底平绣图长7 5厘米,宽7 5厘米。汉代刺绣以花草等装饰图案为多,反映现实生活场景的作品数量极少,这幅刺绣人物图似为初学之作。尚未全部完成,红色绢底上还残留墨线画稿的痕迹。

发布时间:2018-09-03
天梯山菩萨像壁画

天梯山菩萨像壁画

菩萨像壁画在第四窟中心柱下层柱体龛外两侧及其上部,从上而下,先是各画一身飞天,二菩萨分别被绘制在两身飞天下面。左侧一身剥出后已十分残破,其发髻、前胸、右臂和右侧等,均已毁坏,腹部和上身也多已断裂。

发布时间:2018-09-03
汉代木马

汉代木马

在武威磨嘴子、旱滩坡汉墓出土的木马,高度一般在60—90厘米,身长在60—100厘米之间。在雕刻技法上采用了马头、颈、身、腿、耳、尾分别雕刻,然后组合粘接而成。

发布时间:2018-09-03
西夏木版画

西夏木版画

1977年以来,在武威市城区西郊公园及附近先后多次发现西夏时期的小型砖室墓葬,出土了一批重要的西夏文物。其中的一批木板画,尤为突出,是西夏绘画艺术的珍品,为研究西夏社会生活和绘画艺术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资料,在西夏考古发现中实属罕见,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发布时间:2018-09-03
描金擦擦

描金擦擦

泥质。范塑,素泥。铃铛形,共5件。2种尺寸,一种通高10厘米,底径5厘米。塔周身塑有上下三段错落有致的塔型纹饰,上下两段为横向四条凹凸纹路,中间一段为纵向凹凸纹路,平底。塔周身绘金色,大部分已脱落;

发布时间:2018-09-03
十字圆圈纹曲腹盆

十字圆圈纹曲腹盆

这件曲腹盆保存完整。通高18厘米,口径27 7厘米,底径10 4厘米。细泥橙黄陶,大口圆唇,上腹微弧,中下腹内收,小平底。上腹有对称的双鋬。内外壁均施黑彩,以内采彩为主。

发布时间:2018-09-03
汉代木雕舞俑

汉代木雕舞俑

木舞俑,高16 3厘米,底宽6 2厘米。木俑以木色作为地色,用黑、红色彩绘五官和衣服领缘,作舞蹈状,束发、身着长袍,宽袖,一臂放于胸前,另一臂平上升,头侧向。

发布时间:2018-09-03
文博视窗频道 本月排行

月氏、乌孙在武威地区的活动

  • 木舞俑,高16 3厘米,底宽6 2厘米。木俑以木色作为地色,用黑、红色彩绘五官和衣服领缘,作舞蹈状,束...

武威牌楼上的匾额举隅

  • 木舞俑,高16 3厘米,底宽6 2厘米。木俑以木色作为地色,用黑、红色彩绘五官和衣服领缘,作舞蹈状,束...

匈奴在武威地区的活动

  • 木舞俑,高16 3厘米,底宽6 2厘米。木俑以木色作为地色,用黑、红色彩绘五官和衣服领缘,作舞蹈状,束...

【简牍文化】《王杖诏书令》简的技法...

  • 木舞俑,高16 3厘米,底宽6 2厘米。木俑以木色作为地色,用黑、红色彩绘五官和衣服领缘,作舞蹈状,束...

【廉洁文化】武威文物中的廉洁之韵

  • 木舞俑,高16 3厘米,底宽6 2厘米。木俑以木色作为地色,用黑、红色彩绘五官和衣服领缘,作舞蹈状,束...
关注凉州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