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融合 > 文博视窗 >
文博视窗
汉代玉蝉

汉代玉蝉

武威磨嘴子汉葬出土,青白玉质,纵6 4厘米,横3 1厘米,厚0 8厘米。腹平,背凸,头部大轮廓呈弧形,以齿状凹凸显示结构细节,两侧角各有一外斜不规则椭圆形目。

发布时间:2018-09-03
前凉木牍

前凉木牍

武威旱滩坡,新华头坝前凉墓葬出土,共8枚。

发布时间:2018-09-03
木单牛犁耕

木单牛犁耕

1972武威磨嘴子出土。牛长31厘米,涂黑色,用白色勾画眼、鼻;牛身高大粗壮,四蹄站立,作低头拉犁状。犁长18厘米,犁头宽3厘米,绘黑色,从模型看,木犁制作技术先进,由犁拉杆、扶手、犁箭(控制深度)、犁头几部分组成。

发布时间:2018-09-03
鎏金错银铜樽

鎏金错银铜樽

1969年武威雷台汉墓出土。高14厘米,口径23 8厘米。折沿平底,腹部有对称的兽面衔环铺兽两个。兽面上镶嵌红、绿宝石,兽口涂朱色。器身内外和器盖内外都以鎏金错银组成精美的花纹。

发布时间:2018-09-03
铜莲枝灯

铜莲枝灯

1969年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灯座作覆钵形,座上竖立干枝三段,每段干枝的两旁亦有连环,环上镂空花片饰。每段干枝衔接处有孔,孔内插十字形架三。每架底上有盘,盘底中心有插孔,有三盘。

发布时间:2018-09-03
褐釉剔牡丹纹四系壶

褐釉剔牡丹纹四系壶

口径15厘米,最大腹围114厘米,底径16厘米,通高49厘米。盘口,束颈,溜肩,鼓腹,下腹内收,暗圈足。近底处有一小孔,孔径1 7厘米。肩部饰四宽扁耳形系,上有三道凹槽,肩颈处有一圈附加绳索状堆纹。

发布时间:2018-09-03
西夏绣花鞋

西夏绣花鞋

1989年甘肃省武威地区武威市(今武威市凉州区)新华乡缠山村亥母洞寺遗址出土。1991年入藏甘肃省武威地区武威市博物馆(今武威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8-09-03
西夏粗布鞋

西夏粗布鞋

棉质。长26 5厘米,宽5 5厘米,高6厘米。粗布缝制,底色泛蓝,颜色大多已被磨旧,鞋口处右边外侧用麻线缝有一块补丁。完整。1989年甘肃省武威地区武威市(今武威市凉州区)新华乡缠山村亥母洞寺遗址出土。

发布时间:2018-09-03
黑褐釉弥勒坐像

黑褐釉弥勒坐像

瓷质。通高15 5厘米,底径7 5厘米×10厘米。弥勒坐像。圆面大耳,慈眉善目,面带微笑,颈挂佛珠,身着双领下垂式大衣,坦胸露腹,席地而坐,双手抚膝,一手持念珠。弥勒后背一葫芦,葫芦为空心。

发布时间:2018-09-03
纺线锭、缠线板

纺线锭、缠线板

文化纺线锭长20 2厘米。出土时纺线锭、缠线板用具均置于苇胎织锦针黹盒内。其制作精巧,打磨光滑,是珍贵的汉代纺织工具,纺线锭、缠线板上缠绕的丝线历经两千余年,至今仍具有光泽。纺线锭是纺车上的部件,锭上还有线,因此,它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发布时间:2018-09-03
文博视窗频道 本月排行

武威牌楼上的匾额举隅

  • 文化纺线锭长20 2厘米。出土时纺线锭、缠线板用具均置于苇胎织锦针黹盒内。其制作精巧,打磨光滑,是珍...

王杖诏书令册简

  • 文化纺线锭长20 2厘米。出土时纺线锭、缠线板用具均置于苇胎织锦针黹盒内。其制作精巧,打磨光滑,是珍...

【简牍文化】《王杖诏书令》简的技法...

  • 文化纺线锭长20 2厘米。出土时纺线锭、缠线板用具均置于苇胎织锦针黹盒内。其制作精巧,打磨光滑,是珍...

【廉洁文化】武威文物中的廉洁之韵

  • 文化纺线锭长20 2厘米。出土时纺线锭、缠线板用具均置于苇胎织锦针黹盒内。其制作精巧,打磨光滑,是珍...

也谈“五花马”

  • 文化纺线锭长20 2厘米。出土时纺线锭、缠线板用具均置于苇胎织锦针黹盒内。其制作精巧,打磨光滑,是珍...
关注凉州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